【本報訊】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市民罹患肝癌風險較一般人高100倍,但普遍患者無積極做定期檢查。香港肝癌基金會分析過去20年逾5,000名肝癌病人數據,發現無定期接受檢查的乙肝患者,確診時肝癌腫瘤較有定期檢查者大兩倍,前者平均存活時間更較後者短近五年。曾有一直無檢查的乙肝患者,確診時肝癌腫瘤大如足球,結果在半年內病逝。記者:陳凱迎
54歲的吳先生和55歲的林先生均為乙肝帶病毒者,但兩人處理病情的態度南轅北轍。吳先生一直無定期接受檢查,直至去年2月,他在工作期間突然嚴重腹痛,被送往急症室救治,檢查發現其肝臟存在四個腫瘤,最大一個直徑5厘米,其中一個更爆裂出血險令他喪命。吳先生其後雖已接受化療和消融治療,但先後復發兩次,至今仍須觀察。
定期檢查者 腫瘤較細
林先生在十多年前確診帶乙肝病毒,他一直定期驗血和接受超聲波檢查,去年9月發現肝臟長出1.4厘米大的腫瘤,病情仍屬早期,接受切除手術後至今未有復發。香港肝癌基金會主席潘冬平教授指出,上述兩宗個案反映定期檢查的重要性。基金會分析本港過去20年共5,261名肝癌患者的數據,其中近八成人帶有乙肝病毒,但當中只有42%患者、即約2,387人於確診患癌前已知帶有病毒。於已知帶病毒的患者中,有六成人無定期接受檢查,而無定期檢查者的腫瘤平均9厘米大,較有定期檢查者的3厘米大兩倍;前者腫瘤入侵血管的比率達38%,是後者的六倍。分析另發現,定期檢查的乙肝患者存活中位數達67個月,但無檢查者平均卻只能生存8個月。潘說,曾有一名40多歲乙肝男病人,一直沒有檢查,直至腹脹不適求診,才發現肝臟腫瘤已達30厘米,大如一個足球,結果無藥可醫,於確診半年內病逝。他表示,肝癌並無早期症狀,乙肝患者應每半年接受驗血或超聲波檢查一次,以及早確定有否患癌,並接受消融治療或手術切除腫瘤,必要時也可進行肝臟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