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電子教科書成「熱市場」。政府斥資5,000萬元吸引民間機構遞交計劃書,研發新的電子教科書,代替傳統印刷教科書。教育局共接獲31間機構提交86份申請書,當中包括5間書商及3間學校與大專院校。書商對如此大量申請感意外,但不看好實施情況,擔心學校未有足夠硬件,難於兩年後全面應用。
為打擊現時印刷書本昂貴,政府今年6月展開「電子教科書市場開拓計劃」,斥資5,000萬元資助機構研發電子書,預計兩年後打入中小學市場。政府預計每項撥款最多400萬元,最少12個機構會受惠,團體在6至9月提交申請,本周一截止。
書價可降至印刷本三分一
教育局指截至昨日為止,已接獲31間機構提交的86份申請書,多為數學科,有29份,英文科佔22份,中文科佔9份,普通話、常識、電腦等學科佔另外26份。
鳳溪公立學校行政總裁馬紹良表示,旗下的鳳溪創新小學已提交電子教材申請,發展體育及視藝科。港大工程學院已遞交申請,助理院長霍偉棟指,以往該系曾參與研發中小學的數學電子教材,預計若學校採用電子教材,課本價格可降至現時印刷本的三分一,即約30至50元。他對未來科技發展感樂觀,認為電子學習是大趨勢。
教科書商之一的導師出版社社長石國基,對有86份申請感到意外。不過他認為學校硬件未能配合電子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