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不是硬道理 - 馬嘉露

發展不是硬道理 - 馬嘉露

港府的思維仍停留在「發展是硬道理」的層次,就是側重估量經濟效益,卻忽略評估對社會民生的影響,導致不少政策得不到普遍市民的認同和支持。經濟的效益不難量度,只要基於大量前設,便可用不同的計量模型去推算;對民生的影響,則牽涉界外成本,甚至關乎價值的判斷,很難用數字去說清楚。可是,若不計算民生因素,在現今的政治和社會環境,新政根本無法施行。
以「自由行」為例,政府部門只會公式化地算一筆賬,包括每天訪港旅客人數增加多少、為香港創造了多少就業職位,以及對香港零售額和本地生產總值的貢獻等,但卻鮮有研究一下「自由行」衍生出來的「中港密密送」,可能會引起的社會問題和矛盾,遇到群情洶湧,才勉力採取行政手段,予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之感。
我們須注意到,很多針對商家、專業人士的德政,升斗市民卻感受不到切身好處。例如,「中港密密送」導致日常用品被搶購一空,大型超市、百貨商店和藥房可能賺大錢,但對本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卻可能造成諸多不便,甚至推高生活成本,未見其利,先見其害。市民會質疑,政府常侃侃而談、掛在嘴邊的經濟效益,有多少個巴仙會落入普羅市民手中。
從新界東北發展規劃的諮詢文件反映,政府企圖打着應付土地供應不足的旗號,繼續純以經濟發展思維去推銷政策。不過,所謂土地供應不足問題,實質是個偽命題。若繼續以現行的方式去分配土地資源、發展房屋,繼續興建華而不實的豪宅,供內地富戶轉移資產,繼續容許私人市場囤積炒賣,即使開發整個新界東北,乃至夷平整個維港,土地供應仍然不會足夠。
不患寡而患不均,土地問題長久以來都不是數量多寡的問題,而是分配是否平均的問題。根據政府統計處的資料,目前香港家庭住戶數目有約二百三十八萬戶,而據房屋署的統計,香港現有永久性住宅單位有二百五十九萬九千個,其中,公營租住房屋單位有七十六萬一千個,資助自資居所房屋有三十九萬一千個,私人永久性房屋有一百四十四萬七千個。由此可見,香港現有的住宅單位供應量,理論上足夠應付住戶需求,邏輯上也不存在「供應不足」的問題。
經濟發展固然重要,但歸根究柢,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是讓市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請不要本末倒置。

馬嘉露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