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利宣佈退出英格蘭代表隊,意味在國家隊層面上,又少了位星級後衞。現今足球講攻守平衡,為何球星卻絕不平衡的向進攻球員傾斜?回想上世紀90年代,香港冇咁多直播波,但球星好像還要多,尤其後衞。意大利有馬甸尼、尼斯達、簡拿華路;德國有馬圖斯、森馬;法國有白蘭斯、杜林;連崇尚進攻的荷蘭都有朗奴高文、法蘭迪保亞;南美有卡富、羅拔圖卡路士同艾耶拉等。上述人物,在玩球星閃咭時抽中都會不禁驚呼「勁呀!」。但觀乎現今球壇,稱得上星級後衞,除西班牙的沙治奧拉莫斯和碧基、德國的曉姆斯,勉強計埋意大利的基亞連尼外,好像很難再數出很多算得上是「星」的名字。去屆世界盃決賽,荷蘭正選中堅馬菲遜都有人話唔多掂;本季曼聯仲用老餅里奧搭中場卡域克頂住;連地上最強巴塞都要搵中場馬斯真蘭奴撐場,可見現在星級後衞確是凋零。可能是現今球壇趨勢已由上世紀的主攻;到本世紀初主守;發展到現在的攻守平衡階段。不像舊式足球各部門分工清晰,前鋒進攻後衞防守;相反,現在防守要中場做起,雙防中甚至三防中;連單箭頭都要在守角球時回防頂頭鎚,現已不需依賴個別猛將一夫當關了。但人總愛懷舊,總是掛念着前中後皆粒粒星,連門將都有「狂人」希基達和專射罰球的捷拉華,那個百花齊放的日子。方柏翹now足球評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