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成癱瘓者受訓後站起來

三成癱瘓者受訓後站起來

【本報訊】脊椎受傷致癱瘓的病人,要重返社區困難重重。專為癱瘓病人提供過渡性住宿及康復治療的賽馬會新頁居,08年成立至今,已處理70多宗個案,約33%病人接受訓練後可站起來,也有病人毋須輔助自行用匙羹吃飯,有助減輕照顧壓力。

可自行用匙羹食飯

新頁居註冊社工羅玉梅指,80%病人因意外致脊椎受損,餘下為多發性硬化症及肌肉萎縮症等疾病致中央神經受損,導致癱瘓,病人40至60歲,多為男性。物理治療師呂家全稱,癱瘓病人因長期住院及卧床,令軟組織及關節變僵硬,肌肉及骨骼活動能力、心肺功能等轉差,康復運動有助改善這些問題。此外,病人脊髓若非完全受損,訓練潛力很大,「有病人原本企唔到,做康復運動後可以企番起身。企得番可以方便換片、着褲,對癱瘓病人嚟講,已經好大改善」。
陳建良(47歲)09年在任職侍應的餐廳,在濕滑地面跣倒受傷致四肢癱瘓,先後入住四間醫院或療養院,未到新頁居前,曾在私人安老院住了一年,因為不想下半生在安老院度過,去年11月至本年6月入住新頁居,努力訓練,身體機能大幅改善,包括可自行用匙羹食飯,也曾坐電動輪椅與家人到南丫島旅行。
同樣曾入住新頁居的梁啟儀(55歲),受傷前任職維修員及兼職運動教練。他前年運動期間發生意外,從高處墮下,致頸骨第二至七節受損,醫生曾評估日後難以再走動。他去年中入住新頁居,接受一年訓練後,不但重新站起來,還可在柺杖輔助下慢慢走路,今年6月已搬回寓所。
骨科專科醫生潘德鄰表示,癱瘓病人的康復進展漫長,一般要三至五年,更要視乎受傷程度,例如多數神經細胞已死亡則難以修復。他指,受傷脊骨節數越高,癱瘓情況越嚴重,如頸椎受傷可致四肢癱瘓;腰椎受傷可致下半身癱瘓。若脊骨只是塌陷,康復機率高達90%,若為爆破式碎裂則較難康復。

梁啟儀進行手部訓練,有助鬆弛手指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