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皮膚科專科醫生馮偉傑表示,現有技術難以診斷早期皮膚癌,加上測試的敏感度不高,醫學界過去一直鑽研新技術。目前最常用的測試方法為螢光體測試,將螢光體物料,塗在懷疑有癌細胞的皮膚上,然後照射紫外光。皮膚癌細胞吸收紫外光後,會呈現特別的螢光顏色,藉此作分辨。
切片化驗較有效
他稱,螢光體物料要特別從美國訂製,成本約四至五千元,由於敏感度只有約70%至80%,一般情況下,醫生寧建議病人進行切片化驗,直接分析懷疑患處組織更有效,「早期皮膚癌好難檢測,因為癌細胞數目太少,唔易上色,所以測試未必有用」。多數病情到中期或後期,才可經螢光體作診斷。
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字顯示,09年本港的黑色素瘤皮膚癌及非黑色素瘤皮膚癌新症各有62及811宗,死亡人數分別為45人及28人。黑色素瘤皮膚癌為最惡的皮膚癌,病情可於九個月至一年內惡化,及早診治,有助控制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