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全球真正的衝突熱點或火藥桶不在釣魚台,而是在伊朗。最近一段時間,不管是以色列或美國都有人在搞小動作,為可能的攻擊造勢。也許不久後的某一天,伊朗境內會有多處地方受到空襲,把整個波斯灣以至中東地區變成大戰場。以色列不希望中東任何國家擁有核武是公開的秘密,八十年代派出戰機空襲伊拉克,前幾年突襲敍利亞,都是為了摧毀這些國家的核子研究設施,阻止她們擁有核武。對國土狹小,人口稠密的以色列而言,兩、三枚核彈就足以令以色列變成不毛之地,令數以十萬計以色列人死亡。最令以色列頭痛的還是伊朗。一方面她不像伊拉克、敍利亞那樣冒進,懂得以發展核電為掩飾逐步掌握核技術包括製造核技術;另一方面伊朗早早把相關研究設施藏在地堡地洞內,以防以色列或其他國家空襲。在沒有實質把柄又沒有確切成功把握下,以色列歷屆政府才不敢痛下殺手。但隨着伊朗核計劃不斷邁進,有可能進入成功的關鍵時刻,以色列政府開始心急起來。強硬派總理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不住在國內造勢,一再透過官方傳媒透露伊朗核計劃如何危險,空襲如何必要及有何好處。他更公開向美國朝野施壓,希望逼使奧巴馬政府及共和黨候選人羅姆尼公開承諾在伊朗核問題定下"red line"(紅線),一旦有證據顯示核彈發展計劃接近成功便毫不猶豫的向伊朗發動襲擊,摧毀有關設施。羅姆尼已表態接納內塔尼亞胡的建議,奧巴馬則有點模稜兩可,只說美國不會容讓伊朗擁有核武器威脅地區安全。由於猶太裔選民為數不少,加上財力雄厚,當選情緊湊時奧巴馬大有可能改變態度,給以色列一個不帶條件的承諾,支持她選擇適當的時機向伊朗動武。以色列空軍無疑優秀,作戰攻擊能力冠絕中東地區,但是伊朗跟以色列相距千里,一般戰機沒有足夠的續航力在攻擊後安全來回,空中加油支援更是危險重重;再加上核設施深入山區及地堡,一般炸彈難以穿透。換言之,單靠以色列本身的攻擊力不足以有效打擊伊朗核計劃,甚至可能打草驚蛇,令以色列在政治,軍事上變得更被動。假若以色列政府能透過各種壓力把美國拉下水,由兩國聯手發動攻擊。美國駐波斯灣的航母、巡航導彈、地堡殺手炸彈便可大派用場,成功的把握將會大得多。以色列總理高調介入美國大選,正是要為攻擊伊朗作準備。盧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