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台爭議在中港台日多個地方鬧得熱烘烘,還有數以十萬計民眾參與遊行抗議,網絡上的發言更是多不勝數。可是,國際傳媒包括美國媒體一直沒有把爭議放在顯著位置,有的時候只有寥寥幾句報道。直到最新一期《經濟學人》才把釣魚台爭議放在封面。這種東方熱、西方冷的情況實在相當有趣,也許西方國家及傳媒都不太相信中日兩國會因為釣魚台這樣的無人荒島大打一仗。《經濟學人》的標題"Could China and Japan really go to war over these? Sadly, yes"(中日兩國真會為這些小島大打出手?抱歉,有可能!)就充滿嘲弄與懷疑的味道,那句"Sadly, yes"更是由一隻在釣魚台海域游泳的海龜說的!撇開封面上的設計不說,《經濟學人》的社論基本上仍對中日兩國開戰抱着不太相信的態度,但認為風險正在上升,因為中國越來越像十九世紀末快速冒起的德國。對很多歐洲人來說,從十九世紀中後期快速冒起的德國是二十世紀兩次大戰及各種衝突的源頭。首先,德國崛起成為歐洲大陸第一強國打破了整個歐洲的勢力平衡,促使歐洲列強重新整合,構建軍事同盟以作抗衡。其二是德國在崛興後希望快速確立本身的領導地位,不願接受原來的國際及地區秩序,肆意挑戰那些傳統大國如英、法。其三是德國政府有計劃的利用民族主義及愛國教育作助燃劑,轉移民眾對國內矛盾的視線,令德國政府全力向外擴張及擴大勢力範圍。正是在這幾種因素交集下,德國既是眾矢之的,又力圖改變勢力平衡,最終讓一些偶發的事件如1914年奧匈帝國太子被刺殺變成火藥引,牽動各種矛盾爆發,令歐洲陷於漫長血戰中。中國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崛起,到現在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亞洲第一強國,情況委實跟當年德國有不少類似的地方。此外,中國政府同樣大搞民族主義及愛國教育,同樣一而再以民族大義掩蓋國內的種種深層次矛盾。再加上中國在強大後不想墨守現存的國際以至區內秩序,希望確立本身的大國地位與影響力。把各種條件加起來,中國想借島嶼爭議改變區內政治秩序,改變區內勢力平衡不再是不可能或非理性的做法,而釣魚台就有可能成為突破點。那句"Sadly, yes"反映的大概就是這份無奈。盧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