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冷生理鹽水 冷氈裹體<br> 急凍治療心臟病發增存活率

注射冷生理鹽水 冷氈裹體
急凍治療心臟病發增存活率

【本報訊】心臟病突發的病人可謂九死一生,病人即使及時獲急救保命,卻可因腦部受創,變成植物人或肢體殘障。專家指,越早降低病人體溫以減慢血液循環,能有效減低腦部的受創程度,公立醫院深切治療部近年引入冷凍治療,其中博愛醫院更提早於急症室已經「急凍」病人,兩名曾接受治療的病人,現時康復進度良好。
記者:陳凱迎

博愛醫院數字顯示,2010年7月至本年8月期間,493名心臟病突發病人中,只有10人能夠康復出院,比率僅約2%。新界西聯網深切治療部總監古志坤表示,病人即使能及時接受如心肺復蘇急救,保住性命,卻有可能在心跳恢復後,血液突然湧上腦部,造成腦部損害,導致長期昏迷或肢體殘障。
為減低病人腦部受損的風險,新界西聯網於前年12月起引入冷凍治療。醫護人員為適合接受冷凍治療的病人,靜脈注射事先已冷藏至4℃的生理鹽水,並用冷凍氈或濕布包裹病人身體,務求於4至8個小時內,將病人體溫由正常的37℃,降到32℃至34℃,藉此減慢病人血液循環,以防血液衝上腦部。根據外國研究,冷凍治療只能進行最多24小時,完成後病人會逐漸回復正常體溫。
古說,腦細胞一旦受損便無法復元,故冷凍治療只適合腦部尚未嚴重受創的病人,這些病人的心臟停頓時間必須少於30分鐘,年齡須介乎18至75歲。新界西聯網至今為19名符合條件的病人進行冷凍治療,與同期心臟病突發的病人比較,存活率提升至7.8%。

體溫降至32℃至34℃

為了再提早替病人降溫以阻止腦部受損,博愛醫院本年5月起,於急症室已用冷藏生理鹽水「急凍」病人,至今有兩宗個案,兩人均康復進展良好。兩人由病發到體溫成功降至32℃至34℃,最快只需193分鐘,與在深切治療部才實施冷凍治療的病人比較,時間平均需363分鐘,即縮短近三小時。

特稿 「手手腳腳係凍些少」

今年7月因心跳紊亂暈倒的劉先生(50多歲),是於博愛醫院急症室接受冷凍治療的其中一名病人。他多年前已是心跳時快時慢,病發時正好是上班期間,心臟亂跳後突然停止跳動,被送往急症室。當時為他診治的博愛醫院急症部副顧問醫生李明明表示,劉當時心跳停頓約29分鐘,急救後心跳恢復,隨即於急症室進行冷凍治療。
李明明指,病人接受冷凍治療24小時後,體溫逐漸正常,留醫深切治療部一周後,情況穩定。對於自己曾被「急凍」,劉坦言:「唔敢相信!」他憶述接受冷凍治療後,記憶力稍為減退,蘇醒約一星期後回復正常。當時一直守候在丈夫身邊的劉太表示,丈夫接受冷凍治療時,猶如熟睡,「摸落去啲手手腳腳係凍咗些少,但唔會有雪到僵硬嘅感覺」。
《蘋果》記者

接受冷凍治療的病人,先靜脈注射4℃的生理鹽水,再用冷凍氈或濕毛巾包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