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LOVER】訪問當日,人稱「公職王」的陳智思剛完成一個午餐會的演講,訪問完成後,又有另一個公司會議,中間僅餘一小時休息時間,他也會提起塗改液,在黑色大卡紙上,一點一點地繪畫他的點畫。早前舊政府總部西翼大樓的評級鬧出風波,身為古物諮詢委員會主席的他,感觸之下以西翼大樓為題用塗改液畫出一幅畫,「畫這幅畫時,我聯想起整個評級過程的辛酸。」他擅長的點畫只需一張畫紙、一支十數元的塗改液,一點點印下去,工作上的怨憤隨影像淡化,一點一點之間,又印出與父母的溝通橋樑。記者:周裕仁攝影:程志遠
陳智思說他將會用點畫,畫出更多政治為題的作品,於明年的畫展展出,不過他笑言:「可是國民教育可真畫不出來了。」訪問當日他一身淺藍襯衫配深藍花紋領呔,這身打扮出席過多次公開活動,一隻Timex運動電子錶,除了是每天的鬧鐘,也是運動良伴,戴上以後幾乎沒有除低,「三十年前,我最喜歡花襯衫,最愛戴靚錶。」這身打扮幾乎令記者忘了他是泰國最大銀行創辦人陳弼臣的孫兒、亞洲金融集團(662)董事長陳有慶的兒子。當年留學美國加州的波莫納學院(Pomona College)修讀經濟,也曾與靚衫名錶為伴,是一個突如其來的疾病,令一切都改變了,「大學時我患上了血管收縮病,三年有半年時間在醫院度過。」
場病與點畫結緣
連同半年休養時間,經濟科一年級的他已經完全追趕不上進度,被迫選讀自由度較高、較少功課壓力的藝術科目。家人只希望他快點畢業回港,都贊同他轉修藝術,「如果不是因為我的病,爸爸一定無法接受我放棄修讀經濟,轉讀藝術。」半途出家,藝術修為自然不及藝術系的同學,求順利畢業惟有選擇繪畫冷門的點畫,一般使用magic color pen作畫,但他改用塗改液點在黑色卡板上,創出獨有的風格。「很多人都很驚訝,雖然沒讚過靚,但可以突圍而出,我已經成功了。」在傳統家庭長大,長輩就是權威,小時候吃飯時舉止稍有不妥當,父母便以筷子敲到指頭上,加上讀書成績不好,時常被媽媽嚴刑拷打,跟爸爸媽媽的感情是「十分一般」,「平時見到面都已經『面左左』,沒有多聊兩句。」他最記得生病時,最害怕的不是要休養幾個月,而是媽媽要來美國陪他幾個月,兩個人不知道有甚麼可以聊。意外地正因為那幾個月,兩母子把矛盾、不滿都說出來,母親愛畫山水畫,他擅長點畫,共同嗜好把夾在中間的冰山都融化了。畢業作品展上,他竟畫了一幅名叫《Mom, Dad and Son》,畫中小象依偎在兩隻大象腿間,場面溫馨,就是跟父母重修舊好後有感而發。「過去的我根本不可能會畫出這樣的畫。」從前只想離父母越遠越好,今日卻跟父母同居一棟大廈,每逢周末都會有家庭聚會。兩母子合辦過兩次畫展,一次在泰國曼谷,另一次在香港,明年2月於香港大會堂又將會第三次合作。「每次我點下第一筆時,我都不知道張畫最後會是甚麼模樣。」就如他的人生,轉修藝術、血管收縮病、身上換上五條人工血管……一切都不是他想像得到的模樣,人生和點畫一樣,總之低頭落力地點,直至看到最美的影像。
點畫是甚麼Pointillism
點畫(Pointillism),又稱為新印象主義,源自十九世紀,由法國畫家喬治秀拉(Georges-Pierre Seurat)和保羅希涅克(Paul Signac)所創,是一種將顏色以細小點狀去構成畫面的技巧,跟在畫板調色的傳統繪畫剛好相反,點畫只利用四原色,就像電視機的顯示原理一樣,在畫布上堆砌出不同的色彩。喬治秀拉的《A Sunday Afternoon on the Island of la Grande Jatte》是點畫的範本,他用了兩年的時間繪畫,在1886年完成,畫中四十個人物的位置、光暗、色調和比例等都經過精心的安排,著名法國印象派畫家塞尚以至之後的藝術都受其影響。梵高的《Self Portrait》(圖)也運用到點畫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