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中央為振興經濟,近期不斷推出多項大型投資項目,不計入四川省的3.67萬億元(人民幣.下同)重點工程,7月至今的地方投資計劃涉及金額已超過7萬億元,有市場人士表示,地方政府吸取2008年的教訓後,投資項目宜引入市場化手段,避免重蹈昔日的覆轍。
籲市場化 防重蹈覆轍
中央2008年推出4萬億元救市政策,一時間大量地方項目上馬,鋼鐵需求相當暢旺。為應付鋼鐵需求高,當年寶鋼從母公司寶鋼集團手上購入上海寶鋼羅涇廠項目,涉資143.4億元,怎料買入後項目連年虧損,如今收購餘款尚未繳清,但工廠為配合減產,已自9月10日起停工。內地報章引述消息透露,羅涇廠的生產成本相對較高,加上鋼鐵業近幾年產能過剩,鋼鐵價格及需求同步下降,目前鋼價已自2008年最高的每噸6000多元,降至3400元,遠低於去年同期的4300元,寶鋼為優化及調整產能佈局,不得不將羅涇廠停產,然後用5至6年時間發展新興產業。這邊廂鋼鐵業產能過剩的問題尚未解決,那邊廂地方政府已不斷推出各式項目投資計劃,遂引起市場高度關注。內地財經專欄作家葉檀認為,不少地方的財政收入都不足以進行數萬億元規模的投資,加上引入民間資金絕不容易,中央政府的支援也不像往昔般「鬆手」,故地方政府要落實項目存在一定困難,強行進行大規模投資,恐怕會引致嚴重產能過剩及債務危機加劇。他稱,地方政府不應盲目落實基建項目,應視乎內地經濟發展情況及項目長遠收益才決定是否落實有關項目投資,同時應引入市場化手段,讓民間或市場的資金作主,由市場對項目作出評估,以確實投資項目合乎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