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心假期:為何還有人願做球證? - 方栢翹

方心假期:為何還有人願做球證? - 方栢翹

曾經採訪一場大埔主場的甲組比賽,上半場球證判罰主隊12碼,從電視慢鏡所見,大埔門將出迎時確實是先接觸皮球,並沒犯規。因這誤判,令4位當值裁判半場在球員通道中被一位主隊球員瘋狂指罵,人身攻擊惡毒粗口乜都出齊。幾位裁判可做的,只是默默望着這位瘋狂問候自己娘親的人。有熱愛足球的朋友說做不成職業球員,不如試試投考球證;我都會盡力說服他三思。做球證,薪水不致會發達,做得好,不會有人說句多謝。若有出錯,固然受盡千夫所指,要帶齊祖宗十八代上班,任人問候。這樣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如現在走入政府的「熱廚房」,為何要自討苦吃?然而,光是這份堅持和熱誠,也該令球證獲得多點尊重吧?不是要為球證的失誤開脫,球證當然有責任努力提升水平,減少犯錯。但事實上,「真相」很多時是透過多個鏡頭、以超高清慢鏡看上兩三遍才看得出來,我們卻要求球證在場上彈指之間可作出同樣準確判決,顯然是不可能的。球證其實經常被置於不公平的平台上批判。曾經在一場乙組比賽,看到一方教練無論球證做對做錯,照樣在旁無理取鬧,高聲指罵、侮辱。說穿了,是希望以此影響球證的執法和判斷。如果「罵」可以提升執法素質,倒沒辦法;但若是居心不良呢?只希望球例可確保場上每人皆獲得應有尊重。文:方柏翹now足球評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