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香港出世的60後,剛好趕上戰後嬰兒潮的尾班車。即是196X年?想知唔該自行查一查。有好奇心、積極發問主動尋找答案,是做人最基本的學習態度,偏偏時下年青人最缺乏。管理層齊話8、90後難搞,反之8、90一樣覺得我們這班老鬼享盡香港經濟起飛潮帶來的好處,當年樓價又平,買樓換樓話咁易。如今個個上晒岸還要霸住個位不肯退下來阻住地球轉。又很難怪這班未見過香港窮日子的年青人,他們從來不知香港今日的繁榮,是由多少香港人包括他們的父母,日以繼夜夜以繼日的辛勞、多少血汗淚水交織而創造出來的。以前有班加的工作最受歡迎,能有飽飯食有瓦遮頭經已很滿足。下班回家累得要死,還要勉強抖擻精神幫忙做「外發」加工增加收入。那時沒有公屋只有徙置區,兒女眾多一家十幾口不是擠在唐樓百呎蝸居板間房,就是山邊木屋區,環境同樣惡劣曱甴老鼠橫行,哪有私人空間及私隱可言?窮家孩子早熟早當家,自小就要獨立照顧自己及年幼弟妹。全家人的終極奮鬥目標是置業安居,希望有個安樂窩能夠讓父母安享晚年,而不是為了追求個人享受。偶而能夠上茶樓已是難得,看電視都是奢侈的娛樂。
老鬼由朝做到晚
負擔不起學費只能讀天台小學,好天曬落雨淋個個一樣歡天喜地上學去。可惜為了家計讀得上亦迫不得已要輟學出來找工作,但並不就此放棄進修,所以夜校成行成市,苦學成材比比皆是。亦有不少選擇做學徒,即使薪金微薄冇飽飯食,為求學一門手藝日後生活有保障,由朝做到晚冇停手冇休息,甚至被師傅動粗,一切逆來順受,只為了明天會更好。現世代年青人初生之犢最怕苦,絕對不能承受壓力,所以找工作先旨聲明講求Work Life Balance。顧名思議先要「做」才有資格講「平衡」,再講「享受」。反而老人家即使可以退休,還是不肯退只為做得唔好嘥,不願成為子女的負擔!他們年青時即使搵朝唔得晚自身都難保,還堅持寄錢買物資回鄉接濟親友。上一代人雖然讀書、見識都不多,但以無形的身教為子女們樹立了好榜樣。但棒交到我們這班父母手上,怎麼就起了180度的轉變?怎麼我們沒有負起責任把上一代的美德、父母的教導薪火相傳一代一代傳下去?我明白世界不停在變,社會不斷進步,但怎變亦好,做人的「基本」及核心價值,無論如何不會變。沒有耕耘那來收穫?誰還記得「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句老掉牙的說話?本周Son姐醒你:「不勞而獲冇天理,勞而不獲冇道理!」Son姐「Son姐」Alison張慧敏,以獵頭人身份縱橫職場幾十年,有智慧冇美貌有份量冇身材,人稱「魔鬼教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