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機會剛發表報告指政府提升無障礙設施工程進度良好。惟傷健團體發現,醫管局旗下工程有大量錯漏,而錯鋪盲人專用觸覺引路徑更成為陷阱,隨時令人受傷。團體直斥工程沒從用家角度設計,監工不足之餘,不合格仍收貨,白白浪費公帑。記者:盧勁業
醫管局自2010年起,分階段在全港32間診所及16間公立醫院急症室進行無障礙改善工程,現有18間診所完工。
自動門按鈕離地太高
負責義務監測的傷健人士組織堅毅忍者障殘人士國際互助協會(下稱:堅毅忍者)總幹事王素琴指出,醫管局雖稱按屋宇署的《設計手冊:暢通無阻的通道2008》進行工程,卻問題百出,包括觸覺引路徑不足;詢問處及繳費處沒裝聆聽輔助系統、枱面沒改為低於750mm(即兩呎半)高;沒在適當位置加標示及輪椅斜道不合規格等。她指,工程前後醫管局均沒找傷殘用家及團體提供意見,她帶《蘋果》記者到沙田瀝源診所,指出最危險位置,是一條通往升降機的觸覺引路徑,沒足夠提示讓失明人士知悉前方有門,「條引路徑貫穿咗一道門,應該喺門前有一格警告提示磚,但係漏咗,如果道門閂埋就會撞傷」。她又指出另一條供輪椅人士使用的斜道,錯鋪上觸覺引路徑,「設計手冊都寫明唔可以鋪都照鋪,好易仆倒人」。至於斜坡前面自動門的按鈕,標準最高離地1.2米,現卻裝近1.5米高,「輪椅人士好難㩒到」。此外,診所殘廁仍未安裝召援鐘及合規格的L型扶手。
低櫃枱平時不會開放
醫管局的總行政經理(基本工程規劃)李育斌回應稱,設計手冊指引只要求觸覺引路徑通往主要設施如電梯、查詢櫃台,「通常傷殘人士嚟到櫃枱,我哋就有同事幫手」。李又稱診所內已闢有一個獨立低櫃枱,惟承認輪椅人士到診才會開。至於瀝源診所殘廁,則由衞生署負責維修,該署未展開工程,「醫管局想做都做唔到」。是否兩部門協調不足?他說:「其實喺我哋(醫管局)做快咗。」王素琴直指醫管局解釋不可接受,更直斥該局「連基本嘅無障礙概念都搞唔掂」。她稱:「所謂無障礙設施,就係令傷殘人士可以同普通人一樣,公平地、自由地唔使其他人幫助之下,可自行使用設施,如果去到診所要搵人幫,咁政府花咁多錢提升嚟做乜?」醫管局發言人稱,無障礙改善工程開支,由各診所按個別工程撥款,總開支須待所有項目完成才計算。目前已完工的18間診所共花費270萬元。社會服務◆匿名投訴恕不處理。一經投訴,本報保留刊登權利◆報料熱線:2929 0000◆社會服務熱線:2990 8288◆蘋果日報慈善基金:2990 8688◆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傳真:3711 2468◆網址: http://charity.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