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佐洱又來了。老人家這次發表了心痛論,皆因看見有人為「家事」糾紛在街頭舉起了英國旗,而這面旗幟早該進歷史博物館了。而其實,當時在低空飛揚的還有回歸前的香港區旗,舉起這面殖民地區旗的,可能只是很單純地,懷念回歸前的日子,有沒有覺得今不如昔,得問舉旗的人。
只是,正如陳老所說,香港畢竟也在英國旗下被「提款」了一百五十年,在車毀人亡之前,在我們還沒有回歸「母體」、重認黃河這個生母之前,那些歲月的點點滴滴,的確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歷史,旗幟可以放進博物館,回憶可是放在心頭,縱使回歸後愛祖國用國貨,儲進腦袋的生活感受,即使想洗也是洗不掉的。
以我本人為例,現在聽到了久違的英國國歌,心裏還是有些觸動,但天佑的女皇偉大的毛爺爺,請別問我心裏在想些甚麼,只能說,那些感覺,與政治無關。可能,只是懷念小時候住過的唐樓,現在已變成了屏風樓,就像將來新界東北區的村民,懷念那些耕墾的純樸生活。
你老心痛,我,或者香港老居民就不能心痛了麼?我們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人非草木,一件家具用久了也會有感情,正如以前電視屏幕或郵票上出現的女皇頭像,或是英皇御准等字眼,只是個記憶的符號,對所有逝去的,有種曖昧的不捨之情,也是天經地義,不能就一棒打死為人心未回歸。你想我們怎樣個回歸法?跟自己個人的生活歷史一刀切個乾淨像失憶似的機器人?這種首鼠兩端感情操控自如的無情之徒,你希罕嗎,還是你們正正需要這種人?
走在皇后大道東上,不想皇后,想起那套靠政府資助以本土情懷在中國領土外揚威的《歲月神偷》,將來還能拍得成嗎?若然想符合歷史現實,安排了一面米字旗或香港區旗出鏡,未來的文化局會有意見嗎?會有人跳出來說這導演背後有英國勢力撐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