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本報訊】今年是大學「雙軌」年,學生激增一倍,八間受資助大學,尚欠1.2萬個宿位,但這只是本科生欠宿位的數目,尚未計算數以千計的研究生。一宿難求下,劏房竟然成為一批批大學生瘋搶的目標。在新界,中大生、科大生爭奪村屋改建的劏房、板間房、天台房,劏房呎價飆升至50元一呎,貴過凱旋門、貝沙灣。更有中大女生要住進鳳樓劏房,與鳳姐為鄰。
記者:梁琬珊 莫家文 劉漢權
60呎蝸居兩碩士生共住
在沙田一帶的租金已狂升至學生無力負擔之下,大批無宿位的中文大學學生,開始湧向大埔、粉嶺一帶搵樓,他們的目標是劏房。其中廣福道一棟唐樓,五樓一個約500呎的單位被劏成三房,近日全被中大生攻佔。最大的逾百呎房間由一名外籍碩士生租用;另一個約百呎房間,則由本地生租住,而最細的60呎蝸居就擠進兩名內地女碩士生。
房門已佔去三分一空間
該沒有電梯的唐樓,大門設於昏暗的後巷,鐵閘長期打開,玄機就在三樓透出粉紅光的鳳樓單位,由早到晚大開中門,方便識途老馬前來幫襯,住在五樓最細房、來自內地的碩士生李同學,每次經過都要急急腳,免得被人滋擾。
「朋友答應過,住進來的都是學生,不會有陌生人。」原來因校方無法提供宿位,李同學去年透過朋友介紹,與同學租住劏房,搬入前沒視察過具體居住環境,亦沒想過與鳳姐為鄰。
樓下有鳳樓,樓上單位亦不堪入目。記者直擊她的劏房,單是房門已佔去三分一空間,走廊只能容納一人勉強通過,地上放滿電飯煲、調味料及食物盒,入房時須小心翼翼。碌架床擠滿教科書和衣服,天花板則裝了一條鐵枝當成晾衣架。唯一的小小摺枱,放了手提電腦、食物及個人用品,就是李同學的飯枱、工作枱兼梳妝枱。房間一角的廁所更小得連轉身亦困難,梳洗、上廁所及洗澡,均在同一位置。
可是這個60呎的劏房,月租卻要3,000元,呎租高達50元,比豪宅凱旋門同類五、六百呎單位,呎價約46元還要高。「每次都要先把電腦放到床上才能吃飯。」坐在摺枱旁的李同學說話時很小心,生怕動輒弄掉枱面的東西。若與室友同在房中,走動時是最麻煩:「經過走廊時,一個人要先退入廁所讓另一人經過。」如接到私人電話,更要走到屋外走廊接電,完全沒有私人空間。說到激動時,李一揮手便掃掉枱上的物品:「你看,東西都掉下去,很窄呀!」
住在李同學對面劏房的阿婷,是四年級的本地生,之前三年都順利申請到學校宿舍,豈料今年卻失敗。原本家住荃灣的阿婷,家中環境嘈吵,平日又要到沙田實習,有搬出的逼切需要:「上訴咗都唔得,不過有啲同學住過海都唔得。」阿婷的劏房比李的大一點,約有一百呎,月租卻貴800元,須3,800元,而學校宿位一個月只需約1,000元:「喺呢度住兩、三個月已經係宿舍一年的費用,但冇辦法。」
最擔心重演花園街慘劇
搬進劏房的阿婷最擔心的是治安問題,因為樓下不但有「一樓一」,還有酒吧:「下面無鎖鐵閘,任何人都可以入來,唔知有咩人喺大廈出現。」阿婷有時實習完深夜返家,酒吧外站滿陌生人,令她不其然提心吊膽:「上一上樓都會望下後面有冇人跟住。」
除了治安問題,她更擔心重演花園街大火慘劇:「呢度得一條樓梯,又冇升降機,發生火警得一條梯可以走,好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