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理服人:<br>中國幾時有自己的iPhone? - 倪以理

以理服人:
中國幾時有自己的iPhone? - 倪以理

蘋果的iPhone 5一出,話題性不減當年,繼續盡顯蘋果品牌的威力。這部由美國設計、中國製造的手機,甚至被公認為美國經濟打了一支強心針,但中國所佔到的甜頭卻相當有限。中國品牌幾時能告別山寨飛上枝頭?麥肯錫香港區總經理倪以理認為,中國企業發展世界級品牌的日子,相信已不遠矣。

【問︰金融中心 答︰倪以理(Joe)】問:Joe,怎樣看iPhone 5的熱潮?答:iPhone 5推出之後,有分析師甚至估計單是這項產品,將能貢獻美國0.5% GDP。甚至講到這件產品對經濟的效用,比QE3(第三輪量化寬鬆)還要強。過往的產品通常有兩條路:一個是走高端路線,產量會相對較少,價錢較貴;又或是走低價大量生產路線,薄利多銷。iPhone卻相當突破,既價錢貴,銷貨量又大。這簡直是打破了經濟學的核心道理。問:說起美國的iPhone,難免想到中國何時會有自己的iPhone?現時中國公司、品牌要走出去,似乎也面對很多掣肘。答:現今世界500強的企業,中國公司雖然佔了70間,但大部份只有本土品牌,能夠建立全球品牌的公司少之又少。歷史上,許多中國公司都以OEM(代工)起家,善於有效管理、成本控制,但對經營一個國際品牌卻無甚心得。最多只有能力建立國內品牌。內地市場發展很快,競爭很大,公司需要很多投入,既無暇、也未必覺得需要開拓海外市場。另外一點是,即使走出中國,內地公司大部份都是採取低價、廉價的策略。所以在B2B(Business-to-Business)方面,中國公司是較為成功,例如是華為、重型的機械公司,產品普遍有價錢上的優勢,容易吸引行內公司的認可。但在B2C(Business-to-Consumer)市場,中國公司要認識客戶的想法,面對難度大得多。

國產品牌外闖 多靠收購

曾經何時,日本、韓國公司也是由OEM做起。如日本的豐田、佳能,以及南韓的LG、三星,都是由價錢的優勢開始,再發展成較高端的品牌。這些品牌的發展,起點難免是靠抄及平價。問:相對日韓公司過去發展品牌過程,你怎樣評價中國公司品牌的發展步伐?答:相比起日韓公司需要長時間在本土市場嘗試,再發展海外市場。中國公司算是迅速得多;很多公司更以收購走捷徑,開拓海外市場。2004年聯想(992)以蛇吞象形式收購IBM電腦業務,令公司在隔夜之間全球化。上周,海爾電器(1169)亦出價洽購新西蘭家電品牌Fisher & Paykel,這公司是有80年歷史的中高端白色家電的公司。過去海爾用平價的優勢打海外市場,今次亦透過收購品牌,拓展至中高端市場,情況正如吉利(175)2010年收購瑞典名車品牌富豪。這些都是中國公司透過收購走捷徑,向世界發展的例子。問:中國哪些行業會較易走上全球化?答:相信零售的手機、電腦產品這些行業會比較容易,韓國、日本能做到全球化的行業,中國在這些領域也有機會。有時很難估計甚麼行業會走出亞洲品牌的:例如日本Uniqlo的Fast Fashion,許多人以前也很難相信他們可以在國際上成功。唯一我認為是很難的,就是互聯網市場,中國互聯網與全世界的互聯網有些差距,尤其是語言、文化、管制等。問:過去,聯想收購IBM的個人電腦業務,初時經歷了一段艱難時期。日後中國公司再進行收購,可以從中學習到甚麼呢?

工作團隊磨合 最大關鍵

答:可以講,全世界有六、七成收購,都是不成功的,所有的收購都有好多風險,尤其是做國際性收購。這不是中國獨有的挑戰。有幾個重點要注意。收購不能買得太貴。收購最大的問題,投入過多的情感,為買而買,容易用最高價錢買下業務,無足夠的經濟效益去Justify。第二方面,公司的文化融合是相當緊要。聯想當時收購IBM後,聯想能夠保留重要的員工,也從外面帶入了很多人才,團體最後合作與經營的水平算是很成功的。人才是公司最大價值。收購成功與否,看新公司可否留住核心人才、新的工作團隊能否磨合。問:但是很多人認為中國公司沒有創新,只懂抄,你怎麼看?這會妨礙品牌的建立嗎?答:沒錯,中國公司過去的抄襲能力是強的,但是我認為內地的創新能力已經加強了不少。畢竟市場大,需求多元化,創業者就會想到新東西。我不知道下一個iPhone會不會在中國誕生,但是相信中國品牌全球化的趨勢是必然的。買也好,自己做也好,反正一定會發生。你五年後再訪問我吧!倪以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