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CLOS),在國家領土對出的十二海里,是為領海,由領土對出的二百海里,則為「專屬經濟區」(EEZ)。在專屬經濟區內,一般漁業、勘探、開發、使用、養護等等的使用權,為主權國所有。而在《大陸架公約》中則列明,鄰接海岸但在領海以外之海底區域之海床及底土,其上海水深度不逾二百公尺,或雖逾此限度而其上海水深度仍使該區域天然資源有開發之可能性者,當中的海底石油、天然氣以及其他礦產資源,全屬該沿海國家所有。本年四月,日本政府便利用遠離東京達一千七百公里的南方小島——冲之鳥島,向聯合國成功延伸其大陸架範圍。該新獲得的國土面積達三十一萬平方公里,即相當於日本國土的百分之八十。海底資源蘊藏之豐,不可勝計。由此可見,獲得遠海的一個小島,在現今資源匱乏的「零和」世界,是何其重要。
東海最寬處僅三百六十海里,因此造成中日雙方的專屬經濟區重叠。在釣魚台問題上,日方雖叫囂是自國領土,但最初在開發上為免與中國僵持,便提出「日中中間線」。即日本由冲繩群島起算,到中國大陸之間,一刀切開,最終更達成中日在該中間線共同開發東海油氣田。這與中國應付南海爭拗,在南海會議中一貫的「擱置爭議,共同開發」主張,並無二致。可是這一切,由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籌款購買釣魚台產生變數。石原是日本著名的鷹派人物,其將購島事件變為舉國大事,最終籌得十四億日元。本來,野田內閣的購島行動,是要防止石原藉購買釣魚台誘發更多問題。可是野田內閣此舉亦引發新一輪風波,將已然的中日合作關係打破。中國一直表明,在東海專屬經濟區問題上,中國認為應以東海大陸架的延伸,以中琉界溝作分界。然而,釣魚台位置卻在東海大陸架之內。結果是,一旦日本獲得釣魚台,中琉界溝的界線便不能成立。最壞情況是,中國必須承認「日中中間線」之餘,更因釣魚台令日本獲得更大面積的專屬經濟區,在主權上喪失大片海域。
現在,野田內閣從勢成騎虎,進退維谷的戰慄中,得悉中國政府尚沒有實質而具體行動,漸漸轉化成一種僥倖心理——希望通過購島方案挽救現已低迷的民望,讓民眾視線從與韓、俄主權爭議失敗中轉移過來。
劉勇威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