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Z世代:聯儲局的豪賭 - 盧峯

國際Z世代:聯儲局的豪賭 - 盧峯

得感謝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明(Paul Krugman)在專欄中提起,不然就忽略了聯儲局主席伯南克的「豪賭」。上星期的聯儲局會議推出了一系列的刺激經濟措施,包括萬眾期待的QE3,全球金融市場還因此而興奮了好幾天。只是「魔鬼在細節中」真是至理名言,每個月四百億美元的QE3額度雖然矚目耀眼,但在克魯明眼裏原來不過是稍為好看的花招,最到肉、最重要的原來不是甚麼措施,而是不起眼的一句話:「A highly accommodative stance of monetary policy will remain appropriate for a considerable period of time after the economic recovery strengthens.(即使經濟已明顯復蘇,非常寬鬆的貨幣政策仍將維持一段長時間。)」套用克魯明的解讀,這句話意味聯儲局已把抗通脹的任務暫時放下,專心致志刺激經濟,甚至引發較高的通脹率及通脹預期也在所不惜。自八十年代以來,幾乎全球央行都以反通脹為首要目標,即使從九十年代開始長期陷於停滯及通縮的日本,她的中央銀行仍然不敢放棄抗通脹的政策目標,更曾因為有些微通脹回升迹象而放棄零息政策,提升利率。其他央行如德國央行及後來的歐央行、聯儲局要不是把反通脹視為唯一目標就是把它列為主要目標,絲毫不敢輕視。這一回伯南克及他領導下的聯儲局居然放棄行之已久的貨幣政策目標,說它是場豪賭實在沒有半點誇張。不過,若果讀過十多年前伯南克還在大學教書時寫的論文,看過他如何診斷「日本病」,那對他放鬆通脹救經濟的思路就不會覺得太摸不着頭腦。日本在地產、金融泡沫爆破後一直未能翻身已成為經濟學的謎題。主力研究三十年代經濟大蕭條的伯南克在他的論文斷言,解救日本危局已不能再倚賴常規的貨幣政策,已不能單靠零利率,因為在人人預期通縮持續的情況下,大家都不會增加消費或投資,大家都在等待物價進一步下跌。要重新燃點消費熱情,必須打破通縮預期,必須令消費者明白今天不買的話明天買便會更貴。而要做到這點,便需要催生通脹及通脹預期,令消費者明白死抱現金不消費沒有好處。當前美國衰退已超過四年以上,開始有點跟九十年代的日本相近,為了防止美國像日本那樣失落十年或二十年,伯南克來一場豪賭就顯得正常不過了!盧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