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痛症亂食藥仲痛<br> 死忍拒求診 延誤病情

慢性痛症亂食藥仲痛
死忍拒求診 延誤病情

【本報訊】本港慢性痛症患者過去10年激增兩倍,但港人處理痛症的方法未如理想,令疼痛纏身苦不堪言。香港醫學專科學院發現市民對待痛症謬誤眾多,有人死忍多年不就醫,有人自行服用止痛藥卻了無效果,也有不少人尋求另類治療減痛,結果病情延誤,需要更複雜治療。學院強調,痛楚是身體生病及受傷的警號,患者應盡早求醫處理病灶。
記者:嚴敏慧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前副主席熊志添醫生表示,痛症分為急性和慢性,急性痛症由創傷所致,疼痛感覺會少於三個月;若患者痛楚持續,又排除由嚴重疾病引致,則歸類為慢性痛症。

抗抑鬱藥治神經痛症

本港慢性痛症患者比例,過去十年間由一成急增至逾三成,數字更有上升趨勢,惟病人求診意欲偏低。他指,疼痛是身體出現毛病的警號,若不理會,急性痛症可演變成慢性痛症。
香港內科醫學院委員會成員蔡德康醫生指,不少人會用止痛藥對付痛症,但對痛症認識不多,亂食止痛藥可能出現反效果。他表示,痛楚在病理上分創傷性痛症和神經痛症,創傷性疼痛為受傷引致的症狀,可用止痛藥緩解,但神經痛症例如三叉神經痛則為疾病,消炎止痛藥沒有作用,要以抗抑鬱藥治療,「市民唔識分辨,食錯藥咪痛楚持續」。
腰背痛也是港人常見困擾。香港骨科醫學院準會長張文智教授表示,大眾觀念中,減少活動多卧床休息,腰背痛自然會好,惟腰背痛多為腰背扭傷,減少活動反令肌肉萎縮,增加變成慢性痛症的風險。他強調,患者應及早求診,接受適當的治療,以達至最佳治療效果。

熊志添(中)表示,本港十年間慢性痛症患者,由一成急增至逾三成。嚴敏慧攝

只活動無痛處易過勞

慢性痛症未有妥善治療,患者生理及心理同時受困擾,情況只會越來越差。例如痛症患者害怕觸痛患處,會傾向使用另一邊肌肉,肌肉長期過勞,反而痛上加痛;當痛楚持續,便會影響工作和睡眠質素,甚至令情緒低落,負面情緒又再令痛楚加劇,成為惡性循環。熊志添強調,有痛症應及早求醫,接受診斷找出痛楚源頭,有需要時應接受跨專業治療,對症下藥方可減輕不適與痛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