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保釣與反國教 - 何立

不保釣與反國教 - 何立

有支持國民教育科的人批評,反國教的,有多少人讀過課程指引?這麼說雖然看來也錯不到那裏去,但他們自己又會有多少人讀過呢?
國教引起這麼大的社會矛盾,跟內地一直差勁的形象、香港人不喜歡中國政府的因素有關,受這因素影響的人一定不比讀過指引的少。且擱下國教的內容有偏頗、性質比不上公民教育這些問題不說,至少比起平息集會、讓學生老師們回到正常的學校生活,國教科根本毫無逼切性。梁振英「讓步」是應該的,但撤科才是真正「德政」。
若問為甚麼不見教會學校的學生通通都信耶穌,我可以告訴你,我讀過八年天主教中學,也沒有成為教徒,是因為學校沒有整天不停灌輸,許多老師和同學沒信耶穌,成績表、操行也不會降級。平時,朋友、家人、親人,多數也沒有信仰天主教,生活環境並非單一信仰,容許其他選擇。
一個社會過度倚賴、傾向單一價值觀,就會埋沒很多選擇和機會。就好像香港長期倚賴房地產,現在出現處處受其牽制,難以營生,但又害怕地產業一倒香港就死。社會怨氣重,因為市民不似從前,有一技之長、或者只要肯勤力,「東家唔打打西家」,一樣可以滿足生活。不只香港,日本以前的房地產,澳門現在的賭業也一樣。日本以前由自民黨長期執政,就有人覺得日本都是一黨專政的。
在內地,人們信共產黨也好,不信也罷,也不敢相信有另一個比共產黨靠得住的黨可以跑出來。相比香港反國教運動的和平理性,最近內地保釣暴動的打砸燒搶,根本就不是反日。過於倚賴、傾向單一價值造成的教訓,有目共睹。
我們對一樣東西的感情和認同,其實是從日常生活裏面培養的,絕非灌輸得來。小時候儘管聽幾多日本侵華的壞事,仍然喜歡日本多過內地,因為平時見到日本的玩具比內地的漂亮得多。日本讓人欣喜的東西,早就長期融入了我們的衣食住行日常生活,所以,當釣魚台出了問題,香港人照舊提起去日本玩就雀躍,保釣已經好像粵劇,變成小眾情懷,香港人可能想到少了內地人去日本更高興。
不似南韓人跟獨島,香港人沒得上釣魚島旅遊,吃不到那邊的水產,也拿不到有趣的見識,只有不愉快的訊息和隔閡。我們不熱忱保釣,並不是因為是非不分,而是釣魚台跟我們實在太過疏離。試想日本要侵佔的,換了是南丫島或者長洲,你猜我們會怎麼反應?
不保釣與反國教,其實,就是我們對某種單一價值的環境的反抗。

何立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