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汶萊的博物館內,他遇上一班小學生,其中一個女學生在人群中衝出來,就在這刻馬家驥按下快門,小女孩純真的面貌就在剎那間被記錄下來。這張照片被朋友讚賞具大師風範,從此相機變成他的旅遊伴侶,迷得在友儕間自組攝影團,一班攝影發燒友到東非拍動物大遷徙、到東南亞的隱世島嶼拍攝島民風光,到天涯海角用相機記錄人間的真善美。 記者:黃碧珊
那次汶萊之旅以前,每次旅行也只攜帶「儍瓜機」的馬家驥,只是出發前兩天,才買了人生第一部半專業相機Nikon D80,在飛機上才看說明書,但那次卻種下沉迷攝影的根。他是理工學院紡織及製衣學系1981年畢業生,一直在成衣界工作,九十年代初與兄長在內地設廠。受人民幣升值及成本上漲影響,2008年將生意結束,全身投入攝影生涯,保留一個約400平方呎的辦公室,改裝成私人攝影室,每天早上「返工」處理相片,以及安排攝影旅行事宜。上月中,他與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進行12日東非之旅,拍攝壯觀的動物大遷徙。
這四年間,馬家驥花了約15萬元購買相機及鏡頭,坊間卻沒有一個專門針對攝影的旅行團可滿足他和一班同樣熱愛攝影的醫生及公司主席朋友,他專程去考取香港旅遊業議會外遊領隊證書,以便為朋友們自組的攝影團當搞手,「攝影團是艱辛的旅程,為了捕捉晨曦,需要凌晨4時起身準備,而且部份團友已年逾七旬,希望有較好的食住環境,補充體力以應付日間的拍攝。」剛完成的東非攝影團他們一行12人每位花費6萬元。「一團12人要用30多人的旅遊車,每人有額外一個位置放攝影器材,還有剩餘位置可闢為緊急休息地方。」
花盡心思貼近自然
東非攝影的主角是野生動物,追蹤猛獸的四驅車本可以坐六人,一輛租金約3萬元,但為使每人活動空間較寬闊,只會安排三人一車。馬家驥還細心得要求團友在出發前提供攝影裝備資料,以便焦距相若的安排在同一輛車,「如果不是這樣安排,當發現動物時,究竟部車需要近距離還是遠距離?」
選住的營地都是野生動物活躍的地方,「曾有豹在我房間窗外出現,相距只約十米,已經可拍攝動物。」扣除兩天乘飛機航程,在東非十天已去過三個國家公園及肯雅奈瓦沙湖(Lake Naivasha),有些旅客太多的國家公園,當發現動物時需要排隊拍攝,即使猛獸也習慣接觸人類,沒有野生動物天生天養的感覺。所以在瑪塞瑪拉(Maasai Mara)他們選住的Porini Lion Camp,有兩萬公頃土地是當地人出租劃作專用保護區Olare Orok Conservancy,着重野生保育,又限制入住人數,「動物在自然環境生長特別relax,晚上可以聽到河馬的叫聲。」
如東非動物大遷徙的自組攝影團,便安排了大半年時間,每年最少籌備四次,每次約十天的攝影團,「以前要管理約數千人,一下子退休了,安排旅行攝影團正好打發時間,也保持人際網絡及交際。」此外,他又去學相片後期製作,每次旅程完畢就忙着執相,「初學時一星期只執好數十張。」每輯相影有數千張照片,已足夠填滿他的退休生活。
剛從東非回來,馬家驥又在籌備北疆的旅程,案頭有待處理的是去年底外蒙古額濟納旗之旅的照片,一幅沙漠中的駱駝群真的很壯觀,他說駱駝都是以每隻每小時500元人民幣租用的「模特兒」,連駱駝領夫一小時合共4000元人民幣,「沙漠杳無人迹,何時等到這一幕!」有時人間真善美還需人為努力營造出來的。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