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儲局上周四終推出萬眾期待的QE3,單從環球市場的反應來看,實在是一片歌舞昇平。
不過,最近美國《華盛頓郵報》轉載上世紀因揭發「水門事件」而聲明大噪的記者伍德沃德(Bob Woodward)新書《The Price of Politics》的部份內容,大爆去年8月初美國「AAA」主權評級被標普調低之前,民主共和兩黨的國會領袖就提高債務上限,與總統奧巴馬及其他人展開拉鋸戰的內幕。
令人意識到雖然事件已相隔一年,但因其造成的財政懸崖(Fiscal Cliff)卻已突然近在咫尺。
這個懸崖能令儲局QE3的威力大失,更甚的是有機會令復蘇中的美國經濟陷入衰退,是未來環球經濟及股市的主要隱憂。美國依仗美元是國際儲備貨幣的地位,多年來先洗未來錢令國家債台高築,財政懸崖其實應該一早出現,只是因為金融海嘯令本身一些應已到期的稅務優惠得以延長;而美國去年的發債總額已到達14萬億美元的上限,政府要提高發債上限才能繼續營運,但前提是國會要求政府訂下嚴苛的削赤方案。去年國會經多番阻滯後,終於通過《預算控制法案》,由兩黨議員合組委員會,目的是要在未來10年共削赤1.2萬億美元。為了令委員會有大刀闊斧削赤的動力,法案更規定前總統布殊年代的稅務減免優惠將於今年尾失效,而因海嘯而推出的入息稅寬免及緊急失業救濟金,亦會於同一時期屆滿到期。
恐變第二個希臘
美國一旦墮崖,後果相當嚴重。事實上,憂慮財政懸崖於兩個月後到臨,已開始損害企業信心,而經濟賴以增長的消費活動,亦會因消費者不敢消費而萎縮。
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早前預期,法案將令現時經濟增長1.7%的美國即時陷入衰退,政府開支大縮將令國內生產總值(GDP)拖低4個百分點,相信聯儲局最關心的失業率亦會因此勁升。這個情況尤如歐豬國之中的希臘,經濟在無力增長的情況下,政府開支被迫大縮,讓該國經濟陷入惡性循環的蕭條之中。
雖然財政懸崖屬政治問題,大同估計最後議員們有頗大機會繼續延長部份稅務優惠,但一旦未有正式結果,都只會繼續困擾投資者、企業及消費者,拖着美國經濟的後腿。難怪儲局主席伯南克在推出QE3亦警告,必須要正視財政懸崖的問題,否則儘管QE3無上限,但救市力度卻十分有限。
李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