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於過去的一篇文章曾指出現在的小選區比例代表制使用最大餘額法,已經演變為多議席單票制,而這多議席單票制是一個着重配票的制度,因此不是一個公平的制度。筆者和其他評論者也曾提議使用漢狄法取代。漢狄法的好處是有利於合併名單,兩張名單若合併,所得席位有機會增加。但很明顯,這個方法是對保皇黨有利的,因為保皇黨有一個共主,就是共產黨,而反對派卻四分五裂,因此若在漢狄法下,保皇黨還是有優勢的。我們試試用香港島的選舉資料,看看若果是用漢狄法的話,結果會有何不同。我們假設保皇黨因為共產黨背後發功而令民建聯、工聯會、新民黨和自由黨合併為一張超級名單出選(下稱保皇派),而其他反對派還是以各自名單出選,按漢狄法的計算,保皇派還是可獲四席,公民黨會獲兩席,民主黨一席。因此,漢狄法還是扭曲了選舉結果,因為保皇派其實只獲少於一半的選票。其實,一如筆者上一篇文章提及,無論漢狄法或最大餘額法,都應該應用於起碼十多個議席的選區,才能把扭曲民意的程度降低。而如果議席夠多,那麼最大餘額法是較漢狄法優勝的,因為前者並沒有讓大黨有更大的優勢,而因為議席夠多,配票困難,所以分拆名單也不會有多大益處。此所以最佳解決方法還是擴大選區,例如香港和九龍合併為一區,全新界一區。但這又會引起諸如選區太大令選舉經費上升和議員服務的區域太大。所以,另一個解決方法是用單一可轉移票制。在這制度下,選民可以按候選人排列次序,計票方法首先把選票給予排第一的候選人。若得票超過某一數量,就是當選。超過的票數就是剩餘票,會按比例撥給各選票上的第二名候選人。在第二輪計票也一樣,若有候選人得票超過當選數,就是當選,餘票再撥入下一個候選人。若在一輪的計票中沒有人當選,那麼得票最少的會被淘汰,他的得票全部撥給下一位候選人,直到全部議員產生。這個制度的好處是可用於小選區,而且它不是名單制,因此不需強為選舉而組成名不副實的名單,因此特別適用於反對派四分五裂的情況。而選民也不再受制於名單,而可以直接把票投給心儀的候選人。這方法也沒有配票的問題,因為選民基本上可以把票投給所有他心儀的人,只不過他需要把這些人排成一個次序。所以,若果不能擴大選區,最佳的制度就是採用單票可轉移制。李德成公開大學電腦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