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歐美經濟一沉不起,曾經每年經濟增長達雙位數的中國也死氣沉沉,曾在法巴、摩根士丹利等多間外資大行擔任策略師、為客戶出謀獻策的蔡建國坦言,現時中國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系,故8%的增長速度已算強,但「如何將經濟動力轉化為企業盈利,將是中國政府未來兩至三年所頭痛的問題」。
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速跌破8%,隨即觸動市場神經,擔心中國經濟短期會硬着陸。現時擔任顧資銀行(Coutts)大中華區高級投資策略師的蔡建國接受專訪時表示,中國經濟在今年第四季及明年首季將受周期性復蘇帶動,經濟增速反而會加快,加上人行今年已減息兩次,中央又不斷透過向公開市場注入流動性來增加資金供應,這亦變相減息70點子,故短期經濟不會有大問題。
估來季減息減準備金
他指,下月便是中央領導班子換屆,故現屆政府料不會在第三季採取減息或減存款準備金率(RRR)等高調措施去穩住經濟增長,以免搶去新班子的風頭,故人行只會在第四季減息及減存款準備金率,估計兩次各減一次。
儘管經濟短期風浪不大,但蔡建國直言,與過去十年比,中國目前處於比較弱的周期,「好像上世紀60年代的美國及80年代的韓國,這些國家在轉型時都經歷過痛苦的轉變」,因此中國未來2至3年都會經歷轉型所帶來的痛苦,要回復過往雙位數的高速增長非常困難,預計今年經濟增長介乎7至8%。
汲取08年大灑金錢救市的教訓,中國政府今次出手救市明顯較審慎。他稱,過往中國主要倚靠出口支撐經濟,故擴大產能是最有效推高企業盈利的手段,很多企業過往年均盈利增長達50%至100%,但如今外圍環境不濟,中資企業的盈利能力大不如前,故必需重新發掘新的營運模式,甚至要靠轉型才能找到盈利新增長點,預計今年國企盈利僅有5%至6%增長。
憂經濟動力難變盈利
他認為,在低碳經濟口號之下,未來中國政府推動的應是與節能環保、科技創新等議題有關的行業,協助經濟轉型之餘,提高出口競爭力,再不是一路盲目擴張產能,但這個轉型需時至少2至3年,故「我擔心的是未來2至3年(中國)的經濟」,「擔心經濟動力能否轉化為企業盈利」。
記者:陳韻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