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觀而積極的人生 - 李怡

悲觀而積極的人生 - 李怡

選後。好友傳來短訊:「雖然塵埃半落定,但是還是下沉中。很悶。年輕人是好,但常常想起你對悲觀者的定義。」
好友與我一同走過和一同議論從中英談判以來所經歷的香港政事,我們幾乎對所有政事都有同感。她說的我對悲觀者的定義是:「悲觀者與樂觀者的區別,是悲觀者掌握的資訊比樂觀者多。」
這句話源出自美國作家馬克吐溫。他指的是對人類社會的資訊和了解。簡單地說,你對人類社會、對人性了解越多,你就越無法樂觀。
好友講的是香港最近的政事。你對香港政治近年變化的了解越多,對中國政治的過去和現在了解越多,你就越不會樂觀。
許多人把樂觀與積極相連,認為必須對前景樂觀,覺得有希望,覺得可以達到一定的目標,你才會積極做你要做的事。而悲觀則與消極相連,對前景悲觀,覺得努力去做也不會達到預期目標,又怎會積極呢?
我年輕時就受存在主義的思想影響。存在主義對人生是全然悲觀的,人一出生就注定要走向死亡,單是這一點就無法樂觀。但既然生而為人,既然活着,就要掌握生命的存在,積極面對人生,積極去做自己認為對的事,積極去改正自己犯的錯誤,對得起自己,對得起良心,就不負此生。因此,存在主義的人生不問成果,不問目標會不會達到,只問你在生命的全過程有沒有積極地掌握着你的存在。由於對人生基本上是悲觀的,因此目標恐怕也不會達到,正如魯迅所說,希望和絕望都同屬虛妄,但沒有希望也絕不放棄追求。
悲觀,但不消極,而是積極任事,積極追求。我會這樣寫我的墓誌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