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十年代香港盛行「山寨廠」,不少東主選擇把工場設在低租金的寮屋區或平房徙置區內。政府於是興建八幢徙置工業大廈,用作遷移這些工廠,而1959年落成的柴灣工業邨大廈,便是第一棟H型徙置工業大廈。其餘七幢分別座落長沙灣、佐敦谷、大窩口、新蒲崗、觀塘、元朗和葵涌,全部以H型或I型設計,特色是設有公共廁所及浴室,對象主要是受天災影響或被政府收地的工廠東主,提供新場地續租。
梁十招浪費土地資源
隨着本港工業式微,房委會七十年代由徙置事務處接手管理舊工廈,開始清拆及重建,先後將工廈拆卸重建成小學校舍、巴士總站或公屋高層單位,不過全部都是整幢拆卸再重建,惟獨是柴灣工業邨大廈因保育得以保留,更於早前「梁十招」中,獲特首點名為首幢改建公屋單位的工廈。
公屋聯會總幹事何偉民批評,政府這次「工廈改公屋計劃」,竟不選擇可提供逾千單位、已拆卸及空置超過三年的新蒲崗及觀塘徙置工廠大廈舊地,「反而選擇改建柴灣工廈,做法難以令人理解,柴灣提供嘅180個公屋單位只係杯水車薪,政府要重新審視規劃,唔好浪費土地資源。」
《蘋果》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