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都在抗日,社區裏的日本車,似乎也有點自卑地停在角落,我在家裏檢閱了一遍,倒也沒發現甚麼顯眼的日貨,所以,就拿出《抗日奇俠》看,想着是不是能得到一些靈感。
《抗日奇俠》的廣告做得很猛,投資五千萬,進軍好萊塢,美國的後期,超豪華陣容等等等等,而更重要的是,這部抗日題材劇直接號稱要將「抗日」與「武俠」合二為一,要打破傳統抗日劇的俗套,要在螢幕上掀起武俠抗日傳奇劇的全新革命。
不過,看完片頭我就軟了。短短一分鐘,我看到霍元甲看到李莫愁,我看到降龍十八掌看到九陰白骨掌,我看到鐵臂阿童木看到金剛蝙蝠俠,白話文根本無法表達我的震驚,我想起《蜀道難》的開頭,噫吁嚱!
噫吁嚱!抗日劇氾濫神棍之作迭出,雖然是當下的電視劇現實,但是,《抗日奇俠》真正挑戰了我們的粗話能力。刺瞎我們狗眼的特效,令人小便失禁的神功,用一個線民的話說,不看不知道,誰看誰高潮。
高潮後,我倒也認真地想了想。撇開編導製作等等因素,就影視劇類型來說,抗戰劇,好看;武俠劇,也好看,但好看聯手好看,正正怎麼得了個負?再說了,像武俠這種幾乎可算百搭的類型,放在古裝劇裏可以,「還珠格格」的功夫一點不刺眼;放在現代劇裏可以,周潤發張國榮縱橫四海的本領多麼激情四溢;作為中國對世界影壇最有貢獻的電影類型,武俠幾乎是銀幕上的一道公理,放在言情片放在賀歲片放在黑道放在白道全部沒問題,可是,怎麼武俠和抗戰劇混搭一處,就顯得如此荒謬呢?
這裏的主要原因我想是,抗戰還沒有遙遠到可以被傳說被戲說的年份,換句話說,抗日戰爭不僅結結實實構成了我們的現代史,是我們潛意識的一部份,它還是我們的當代史,釣魚島問題就是例子;可是,像《抗日奇俠》《神槍》這樣以奇幻方式拍出的抗戰劇,通過把中國老百姓變成阿凡達,直接把歷史變成了卡通,把鮮血變成了漫畫,後果會是甚麼呢?日本右翼分子看到我們的武林高手一口氣可以殺這麼多鬼子,大概可以為侵華找理由;而我們的年輕人看到日本鬼子這麼不經打,對於八年抗戰大概會有些其他想法。
所以,即便《抗日奇俠》這類電視劇的初衷是要激揚我們的愛國熱情,我也覺得在方法論上,這樣的類型劇處理是極為不合適的,尤其,尤其是在中日矛盾這樣彈眼落睛的今天。再說了,如果我們真有《抗日奇俠》所展現的六大高人,釣魚島問題還能拖到現在?
說白了,不管是抗戰,還是今天,抗日的過去現在將來都是一次全民行動,抗日沒有奇俠,抗日也不用奇俠,要真有奇俠,那也是普通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