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創業板成立於1999年,至今共13個年頭,其間合共有271隻股份藉此平台集資共402億元上市,仍留在創業板的尚餘178隻(66隻轉主板、16隻除牌、11隻私有化),佔整體港股(1533隻)約12%。純睇數目,創板還有生存價值,為尚處發展初期的小企業提供集資渠道。只可惜,創板近年陰乾格越見嚴重,2006年至今近七年間,只有45隻股份上市,平均每年僅6隻,數目不及千禧年47隻盛況空前。創板另一缺陷是每年皆有一定數目股份升呢轉主板。由2008至2012年,有48隻股份成功轉場,創板現時恍如瀕死的老人,出氣多、入氣少。單計8月份,創板每日平均成交約9000萬元,相當於整個市場交投的0.2%。178隻創板股每日總成交,竟不及一隻主板二線股份,證明大部份每日曬太陽食白果,就算有心掃貨,卻怕易入難出,惟有放棄。投資講求回報,創業板股被視為高風險類別,但翻查歷年指數資料,創板股整體值博率低得可憐。創業板指數由2001年開始發放數據,至去年共11年間,只有2009年及2010年跑贏恒指,今年跌逾25%,大幅落後恒指約一成回報。
抽完水後多散水
現時178隻創業板股中,上市至今錄得正回報的有32隻,勝率不足18%,輸50%或以上有108隻,佔比達六成。大家或會認為,升呢上主板的創板股,表現會勝人一籌,但結果卻出乎意料之外。由創板轉主板,第一隻是浩倫(1073),年份是2002年初。至今共有66隻股份升班。股榮嘗試以轉場前及轉場後作對比,綜合出轉場前66隻股份平均錄得回報247%(最後一個交易日與首日上市價比較),不過轉場後(首日轉主板與上周五收市價比較)回報卻急跌至平均33%。以數目計,轉會後表現差過轉會前的有43隻,佔整體65%,而轉會後錄得負回報的亦達40隻,佔比61%。抽出部份經典例子,山東威高(1066)2004年上市至2010年中轉場前,累升54倍最變態,不過升呢後兩年卻錄1%負回報。即使如港華燃氣(1083),升呢前升五倍,升呢後七年只累升50%。TOM仔(2383,前為8001)轉會前已瀉78%,轉會後再跌多53%。當然創業板有成功例子,原屬先頭部隊的新奧燃氣(2688)、中生製藥(1177)已成為百億市值企業,連同港華及威高,四股市值已達807億元,高過創業板股總市值(719億元),不過四股皆是中資民企。原先創業板打算予港資中小企有平台發揮,卻往往抽完水、就散水,剩下個殼。中小企上市由創業板出發,但投資路上勿由創業板股作試點,睇少百幾隻股,冇蝕底。股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