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獲邀出任多倫多影展的國際影評人獎(FIPRESCI)評委,候選影片的導演通常比較新銳,因為早由大會選定,合乎我個人口味的好片不算多。今年不用擔任評審,可以根據自己意願揀戲睇,最穩妥是專揀大師或著名導演的作品了。抵埗翌日,第一場就趕去看拉烏盧易玆(Raul Ruiz)的遺作《Night Across The Street》。盧易玆生前是流亡法國的智利導演,長居巴黎,我跟他認識超過二十年,曾在香港為他搞過小型回顧展,說是「小型」,因為他老人家拍片過百部。他去年七月逝世,太太Valeria是他的御用剪接師,也當過導演,所以在他死後仍陸續有新片推出。本片依然充滿他過往作品中常有的南美文學魔幻寫實主義風格,而明顯地有更多有關死亡的題旨,以及童年的回憶和奇想,片中出現的法國作家紀諾(Jean Giono)和貝多芬去看電影的情節,都饒有趣味。也由於影片沒有法國紅星助陣,觀眾對象更為小眾,但盧易玆的忠實粉絲不會失望。法國導演法蘭索瓦奧桑(Francois Ozon)的新作 《In The House》,也充滿着法蘭西文學的氣息。巴黎的福樓拜(Gustave Flaubert)中學,教文學的老師對甲同學的作文才華頗為賞識,甲同學暗戀乙同學的母親,作文時有如寫連載小說,令老師和太太都追着看,影片時虛時實,當中隱然有包法莉夫人(Madame Bovary)的深閨寂寞,但奧桑的敍事手法超越傳統寫實,結局更超乎觀眾想像,乃奧桑近年佳作。撰文:黃國兆 http://blog.yahoo.com/freddiewongkwoksh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