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去查什麼尼爾森索福瑞了,微博大概是目下最可靠的收視率晴雨表。那個周五我有飯局,回家一路刷微博,滿屏都在議論剛出街的新一期「中國好聲音」,喝彩的唏噓的砸場子的混合交響,不由人不身臨其境、耳熱心癢。一個早就有內幕和劇透爆出來的電視真人秀,播到十來集仍然可以吸引那麼多人深度入戲,光這一點在娛樂界裏就夠得上「現象級」事件的標準。 「中國好聲音」當然是「荷蘭好聲音」(The Voice)的合法翻版,但你對照着另一檔幾乎同期播出的真人秀「頂級廚房」(英國「地獄廚房」的中國版)看,後者的僵硬便足以凸顯出前者的柔韌來:抄什麼,怎麼抄,也是一件高下立判的事。
我大學裏念的是大眾傳播,畢業後改行,傳播本科給我留下的唯一「專業病」是:一看電視就忍不住數機位。「中國好聲音」只看了十分鐘,我就發現我把自己數暈了。於是上網去搜幕後花絮,製作方果然號稱機位有二十六個。這當然遠遠超過我當年在課堂上的認知,據說也超越國內絕大部分綜藝節目編導的認知─它約略可兌換成180:1的素材與成片之比,直接驗證了我在課堂上聽過的那個名句:「好片子都是剪出來的。」
如是,「中國好聲音」其實是進一步改變了我們對這類「疑似選秀」節目的審美倫理:戲劇效果是第一位的,衡量它的標準更接近於夢想劇場,而不是公平競賽(在奧運會本身都越來越像一個商業派對的今天,這也算大勢所趨)。多機位強剪接也好,三男一女事先被嚴格區分定位、重塑的評委(男一號顯然是庾澄慶)也好,真人秀追求的理想境界跟好萊塢故事片沒什麼兩樣,都希望你能被最讓感官舒適的起承轉合悄悄帶動,被某種仿佛天啟般的偶然擊中,實際上卻都落在精密的設計裏。所以,就好比吳宇森必須放鴿子希區柯克必須「蹂躪」金髮女郎那樣,「中國好聲音」也需要一個表面上好認、實際上能有效引爆人物關係的影像標誌。對,我是在說那把據說用八十萬引進、能拍能轉能噴氣的椅子。
據說,坊間流行的第二種觀看「中國好聲音」(尤其適用於屌絲)的方法是這樣的:端起評委的範兒,背對電視,聽到心神激蕩、實在按捺不住時直接站起身,轉過來(如果連板凳一起轉可能會弄壞地板),一個人在屋子裏仰天長嘯。我們沒有八十萬的椅子,我們可以忽略二十六台攝像機捕捉到的人物表情,可我們也許自認為比專家更無雜念,更接地氣更能分辨歌聲裏的故事和嘆息。轉身的瞬間,我們對耳朵從來沒有像此刻這般信任,我們恍惚於心底無私、手握公正的幻覺(那粗疏的、不盡合理的賽制難道不是從反面加固這種幻覺麼),我們被自己這個表演性十足的動作煽動起更富有詩意的情懷……好吧,也許這才是那個隱藏在轉椅背後的、具有巨大商業價值的「高概念」(high concept)─相比之下,是否成全了「三十二場演唱會」,是否真的為市場輸送一兩個尤物級明星,倒至多是副產品了。
來稿請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黃昱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