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有價:<br> 蹲下來才感同身受

生命有價:
蹲下來才感同身受

4歲的偉能很喜歡看卡通片。一天,父親拖着他經過一間電器店,看到電視正播放偉能最愛看的卡通片,於是父親拖着他在電視機前停下,心想讓他看一會。兩父子停留一會兒,偉能便嚷着要離開。父親十分奇怪,不明為甚麼兒子對心愛的卡通片毫不感興趣,當他蹲下來想問偉能發生甚麼事的時候,謎底便解開。

以當事人角度出發建互信

原來從偉能的角度,根本看不到那部正在播放卡通片的電視機,所以他根本不知父親為何要站那麼久,故表現不耐煩。這故事正好比喻何為感同身受──蹲下來以當事人的角度看世界,才領會當事人感受,表現對他們的理解。
感同身受(Empathy)原是輔導學中一種技巧,指「感」覺如「同」親「身」感「受」。面談過程中,輔導員運用一些說話、語氣、眼神、動作等,反映受助者未能洞察的內在感受,讓受助者感到被明白,讓輔導員以同行者角色,拉近與受助者的距離,建立互信關係,在安全感覺下分享。
面對有自殺風險的人,感同身受的技巧更重要。他們多數感到無助,覺得無人明白自己想法,感覺孤單無助,義工或輔導人員可藉着感同身受的技巧,與他們的感覺接軌,讓他們感到有人明白、有人陪伴和聆聽,在安全感覺下,慢慢抒發心裏負面情緒,繼而打消自殺念頭。期望大家都能做到感同身受,增加人與人之間的體諒、包容與理解。

撰文:生命熱線
隔周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