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兩國近期爭相對東海受爭議島嶼─日本稱尖閣列島而中國稱為釣魚島─宣示主權都反映出一種缺乏安全感的心態,以及認定對方正在採取侵略立場的觀念,這意味事件在可見未來都將難以得到解決。
日本對中國強大經濟和軍事實力的憂慮與日俱增,以至於某些民族主義者想要盡快把事情「敲定」下來。這解釋了為何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最近呼籲日本政府從日本「私人」土地所有者手中「買下」這些島嶼。
而在中國這邊,跟日本的海洋爭端─還有與汶萊、馬來西亞、越南和菲律賓的南海主權問題─再次引發一場關於中國外交政策是否太過軟弱的全國辯論。在許多中國人看來,美國「軸心」向亞洲轉移就是想通過支持其他亞洲國家來遏制中國崛起,進而重奪亞洲控制權,而這也導致許多民族主義者心裏產生了一種四面楚歌的受圍心態。他們因此要求在南海實施強硬軍事行動,並籌劃要象徵性地登上釣魚島,正如今年八月十五日香港保釣人士所做的那樣。
日本逮捕了這些保釣人士,但很快將他們遞解出境,避免了衝突繼續拖延。不久,包括一些地區議員在內的日本公民也有登島行動。日本政府一方面拒絕石原慎太郎要求在島嶼上提供土地給東京市政府的進一步請求,另一方面則籌集資金去從那些據稱已經破產的日本土地所有者手中購買島嶼。
這進一步激發了中國的民族主義情緒,許多城市爆發了反日遊行。雙方都急需冷靜下來,尤其是要遏制各自內部的極端主義團體,並防止這些人把持事件並設定其政治議程。
短期來說,中國政府應當阻止進一步的反日示威。那些受過良好教育的中國人應該認識到打砸日本車(何況是由中國製造的),以及類似行為都不是表達觀點的理性方式。中國政府也要和香港特區政府一道制止中國保釣人士於今年十月再次登島。
而在日本方面,購買島嶼的方案應該擱置。其實目前的現狀是中國政府並未挑戰日本對這些島嶼的實際控制,因此迫使中國出手是不明智的。
在中期來說,兩國政府應當制訂應對方案來處理這些定期爆發的情況。一個由雙方外交部門、海岸警憲和軍方代表組成的危機處理團隊不但要定期會面,而且要在出現緊急情況時互相商議,以減少事態失控的風險。這個應對方案也應該遏制兩方的挑釁行為,例如中國最近的軍事演習以及美日聯合軍演,同時還包含一個標準程式來處理兩國公民令各自政府陷入意外狀況的善後工作。
長遠來說,就是和平解決主權問題,或者至少達成一個能滿足雙方核心利益的承諾。既然雙方都需要該區域的資源,那麼聯合開發也需要被重新提上雙邊議程。
中國前領導人鄧小平曾提出,為了中日關係着想,兩國應當把釣魚島爭端擱置起來,等下一代人去解決。這句箴言到如今依然是最佳建議,尤其考慮到雙邊關係惡化的影響,將遠遠超出中國和日本的範疇。
姜聞然
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政治科學教授
Project Syndicate, 2012.
http://www.project-syndicat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