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植物勝剪草 吸引雀鳥棲息<br> 養水牛當保育員

清理植物勝剪草 吸引雀鳥棲息
養水牛當保育員

【本報訊】元朗及錦田等鄉郊區域的水牛數目越來越少,但水牛原來是協助管理淡水濕地的好幫手。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一項研究發現,水牛在米埔自然保護區內放牧,在清理植物的成效遠勝人工剪草,兩頭水牛放牧可將濕地的植物高度降低89%。開揚的濕地更有助吸引雀鳥,放牧範圍每公頃的雀鳥數目及品種,分別上升6倍及87%。該會已於早前引入第三頭水牛保育員,長遠希望有5頭水牛協助管理濕地。
記者:蔡建豪

世界自然基金會於06年開始進行水牛濕地管理計劃,分別引入水牛「小米」及「禾木」,讓他們在保護區內1.8公頃的淡水魚塘生活。研究結果發現,在沒有管理的淡水濕地,植物平均高度為50.7厘米,以人工剪草管理的範圍,植物高度為34.6厘米,但兩頭水牛放牧的地段,單憑他們的食量,已將植物高度降至5.6厘米,大幅減少89%。

雀鳥數量激增6倍

米埔被譽為雀鳥天堂,水牛協助保育的地段,發現雀鳥的數量及品種也明顯增加。在沒有管理的淡水濕地,每公頃平均有5.1隻雀鳥及31個品種,但小米及禾木管理的地段,每公頃平均有38.9隻鳥及58個品種,雀鳥數量是沒有管理地段的7.63倍,品種數目也大幅上升87%。
世界自然基金會項目傳訊主任劉毅芸指,由於水鳥喜歡較開揚的濕地,水牛吃掉植物,正可營造廣闊環境。水牛身上的昆蟲,也是牛背鷺等雀鳥的食糧,水牛不時吸引雀鳥緊隨覓食。
至於水牛日常活動如散步及在泥地打滾,能製造水坑及沼澤,為雀鳥提供合適的棲息地。基金會在放牧範圍分別發現赤頸鴨、彩鷸、鳳頭麥雞及白鶺鴒等不同品種雀鳥。
劉毅芸表示,米埔早前已引入第三頭水牛,該隻十歲的亞洲雄性水牛將加入濕地保育員行列,該會正於網頁上為他進行命名比賽,歡迎公眾提供建議。她期望在未來一年繼續引入水牛,目標是至少有5頭水牛管理15.6公頃的淡水濕地。

在水牛協助保育的地段,雀鳥的品種數目大幅上升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