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從來都是有人歡喜有人愁,但離奇的是在一百六十萬張選票中,高票的下馬,低票的當選。說到底,民選議員還是否由人民所選呢?
這離奇現象,歸根究柢主要是那所謂的比例代表制所製造出來。而甚麼是比例代表制呢?按當選議員何秀蘭的話來說,就是中央分化泛民主派的武器。在這制度下,只有二萬七千多票的建制派議員王國興以低票當選,但陳淑莊卻在人均得票為三萬五千多票的情況下馬。在這荒謬的制度下,勝利指向了低票數的建制派議員。這亦是為何泛民主派在得票較建制派多出十多萬,但議席僅多一席的原因。
有人說泛民主派不夠團結,又也許有人會說他們要參選便是接受這制度。但在我們市民的立場來說,民選議員不就是以市民的票數來進行選擇的嗎?建制派在選舉後,一直在說的都是配票策略成功,而不說是受人民的支持。因為他們知道在得票率上、在市民的支持度上,他們都是不及泛民主派的,他們贏是贏在制度上,而這制度亦是中央為了確立建制派在立法會中的保皇功能而設的。所以只要在這制度沒有改變,我們的選票便不是真真正正的反映出我們的選擇,而制度才是真正的擁有決定權。在現行的制度下,議員是由制度所選出來的,我們市民只是這場選舉遊戲的一個不足以左右大局的微小參與者而已。
真希望有一天,這荒謬的制度可以消失,讓民選議員真正由人民選出來。
杜俊然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