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結束,很多人說「激進民主力量抬頭」,因為人力+社民連合共取得4席,得到的票數比民主黨還要多。
我總覺「激進」VS「溫和」的講法不夠準確,有點像《ATV焦點》的「破壞」與「建設」力量,語焉不詳,建設了甚麼?破壞了甚麼?
激進VS溫和,等於,唱快歌和唱慢歌,我們應如何判斷哪種曲風較好?
答案就是:看誰唱得好聽。我就算再喜歡慢歌,但如果演繹的歌手,老是跟不上音樂,我寧願聽怪叔叔跳古怪舞。
這次民主黨大敗,人力社民連勝利,其實並非香港人單純的想「扔蕉掃枱」,而是「有效無效」的分別。
最明顯一點,當反國教運動去到高潮時,各候選人都表態,如果當選會如何解決問題。結果泛民團結一致,說會提出私人草案,修教育條例;結果被人力粉絲嘲笑「私人草案要特首批准,到時提唔到,就憤怒發聲明,一切依舊」。
人力當時開出另類選擇,就是揚言要以拉布方法對付國教。雖然我想不通如何能用拉布把國教拉倒,但兩相對比,泛民的方法,雖溫和但似乎「無效」;人力的提議,雖所謂「激進」,但似乎「有效」。這就是分別。
為何人力的政治新仔慢必,居然可以取得比卿姐更多的票?政改可能是原因,但更重要的卻是,有效和無效的分別。
市民就算不認為民主黨賣香港,也會有一種厭倦:當你神聖道德高尚,好好好,但你的溫和,好似無乜效。激進勢力雖激,但好似有效啲。
就像台灣或美國的「兩黨政治輪替」,選民有種「換人做做看」的心態,在同樣的民主旗下,把白鴿換下,人力社民連換上,看誰更有效。
在選民眼中,或許沒有「激進溫和」,只有「有效無效」的民主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