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反洗腦,台灣反壟斷,都是最近港、台最熱烈的抗議行動。其實,本質上反洗腦與反壟斷是一回事。壟斷是為了洗腦或方便洗腦;洗腦是合理化為某種政治目的之言論思想的市場壟斷。台灣一位台商在中國經商發了大財,回台買下了《中國時報》、《時報週刊》、中天電視、中國無綫電視以及即將要買下的中嘉網路。如此龐大的媒體集中,引起了台灣學術界、媒體界的反感,紛紛引用歐美的先例,反對媒體壟斷,以及隨之而來的言論壟斷,妨害多元發聲;更可怕的是該大亨和中國政商關係緊密,台灣人極為擔憂媒體壟斷後造成寒蟬效應,只出現一種聲音─替中國宣傳,並成為中國洗腦台灣的工具與基地。尤其香港反洗腦遊行的啟示,讓台灣更加焦慮與不安。九月一日,台北上萬人上街示威,反對媒體壟斷,是近年來最大規模的示威行動。商品壟斷的現象大量出現於產業革命後,資本家利用專門技術大量生產某些商品,用低價或權力手段排擠其他生產類似產品的企業,以達到壟斷成功後賺取獨門產品的巨大利潤。此時壟斷市場的企業可以任意提高產品的價格,使消費者沒有選擇的餘地,成為企業貪婪的犧牲品。言論壟斷也有類似的效應,隨後就是思想壟斷與政治貪婪,反對者將隨時神秘失蹤,把台灣打回戒嚴時代。二十世紀極(集)權主義政體興起,政府壟斷了意識形態的教育工具,滿足政治社會化的需求,把權力者的思想與信仰內化成全體公民的思想與信仰。內化的過程也可稱為洗腦。某些自由主義者反對國家把教育意識形態化,主張教育中立,媒體獨立,養成公民與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並廢除官方提供意識形態的權力與習性。民主國家因有不同理念的政黨,因此教育和媒體中立比較容易落實;但極權國家少數人決定多數人怎麼想,就需要先壟斷教育和媒體,再大規模的展開洗腦工程,以便「統一思想」,然後「統一行動」。毛澤東時代有如希特拉和現代的北韓,一個大腦洗十億個大腦,一個或少數大腦洗全國人民的大腦,令人大開眼界,但也違反人類演化的規律,大多以失敗收場。中國教育部長針對香港反洗腦抗議行動提出評論說,每個國民都要接受國民教育。這話沒錯,每個國家都實施國民教育;差別在於民主國家國民教育較中立與獨立,不會有某個領導人物或政黨的思想灌輸;更不會教育學生崇拜某個政黨。若為了洗腦,就美化、神化、篡改某偉人和唯一執政黨的歷史,並導致個人崇拜與神話建構。中國的國民教育要求學生熱愛共產黨、追隨共產黨、相信共產黨(包括許多謊言),把黨等同甚至凌駕國家之上,才是港人反國民教育的原因。台灣的反媒體壟斷遊行之目的也在保持言論市場的自由化、獨立化與多元化。這需要未雨綢繆,以免將來壟斷言論的人,幫助北京洗腦台灣。為免那時後悔,不如現在就防微杜漸,寸土必爭。卜大中台灣《蘋果日報》總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