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新議員承接反國教思潮 - 范克

請新議員承接反國教思潮 - 范克

立法會選戰結束,在中聯辦配票機器運作之下,民主派在這關鍵一役中未能取得理想成績可謂意料中事。在地區直選三十五席當中,由於選舉策略的失敗,即使有超過五成的投票率都未能獲得更多議席。這或許代表了民主派在選舉一役中的失敗,然而在吸引更多選民出來投票一事,無疑是成功的。而在俗稱超級區議會的區議會(第二)功能界別選舉之上,民主派三張名單得票率都將建制派壓下,亦反映出普遍的香港選民仍然對建制派抱持抗拒態度。對於民主派而言,這理應是一種鼓勵,因為在地區直選上的失敗僅僅是反映出策略上的失敗,而非整個民主化的失敗。更重要的是民主派在是次選舉當中,能否吸取教訓,能否學會在面對配票機器運作的情況下,了解到自己的不足。如果地區直選的失敗,換來互相指摘,這對於所有願意出來投票支持民主派的選民而言,並不是一個負責任的行為,甚至是在侮辱選民的智慧。在中聯辦明目張膽進一步干預香港政制發展的時候,民主派在選舉過後應該做的,是認真思考到底怎樣才可以在未來四年凝聚更多社會共識,將過往只存在於議會的抗爭帶到社會當中,吸引更多市民討論議題、參與,以及投身社會運動,藉此擴闊票源,才是治標治本的合理做法。更重要的,是民主派有沒有了解到臨近選舉的這幾天所發生的事,背後的意義是甚麼。在選舉的前日,為了反對國民教育,有十多萬的市民聚首於政府總部之外,要求特首梁振英盡快撤回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在選舉前整整一星期,越來越多的人聚集在政總高呼撤回,他們無疑是社會上拒絕沉默的一群,但在他們有勇氣站出來的時候,又是否代表政府必定會回應他們的訴求?結果就是政府在十多萬人解散前夕,只同意撤銷國民教育的三年開展期,換來的就是一旦有學校依舊決定推行時,群眾卻不能反對這些學校去摧毀學童的大腦。政府有回應過民間訴求麼?看似回應了大部份的訴求,但在撤回不撤回之上,卻避而不談。政府的回應並不是一個終結,甚至不曾是終結的開始。政府的讓步,只是整個反國教運動的開端,或者應該說是一個開端的終結。更重要的是到底民主派議員能否把握這一個關鍵的時刻,馬上承接反國教的思潮,在未來的日子中於議會迫使政府全面撤回國民教育。惟有這樣做,才可以進一步帶動起議會和民間的互動,在民意基礎支持之下,反對的聲音才能夠得以壯大。范克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