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六個爸爸,姨姨、叔叔、姑娘佢哋全部都係我爸爸!」今年9歲的包包(化名)天真地說。「佢自細就住喺醫院,完全冇『家』嘅概念,覺得錫佢嘅就係叫『爸爸』。」寄養家長黎太笑道,「第一日帶佢嚟時經過樓下平台,佢仲問我呢個係咪就係『屋企』,真係俾佢激死」。 記者:李錦欣
數年前在職場退下火線的黎太,受到「退休後遺症」困擾,感到無所事事。熱心的她在家人支持下擔任寄養家長。經過一連串嚴謹考核,包括社工評估、身體檢查和家訪後,黎太終過關,正式成為寄養家庭的「姨姨」。現時居於黎太家的兩名寄養「小豆丁」,除「家姐」包包外,還有一名3歲的「細佬」。一年半前,細佬開始住進黎太家,有時周末隨生父外出遊玩。社工陳姑娘表示,入住寄養家庭的小朋友多數有父母,但家長可能因健康或精神等問題,暫時不宜照顧他們。九個多月前,陳姑娘覺得黎太十分適合照顧有輕度智障、患有長期病的孤兒包包,安排兩人見面,成功撮合她們。
社工支援度過難關
無私的愛,令湊仔的辛酸也變快樂!黎太憶述:「細佬開頭嚟嗰陣成日喊,屋企人晚晚都冇覺好瞓,好彩兩個月後都適應咗。」她續說:「湊包包就辛苦好多咯!」包包過去一直住在醫院,從未見識過外面的世界,亦欠缺自理能力。黎太苦笑道:「最初佢連食飯、行樓梯、着衫都唔識,因為醫院冇人教。」包包出院後病況反覆,由每月覆診一兩次驟增至五次,每次動輒花上半天,山長水遠,黎太坦言曾想放棄,「有諗過完咗,唔再續約」。幸社工適時提供支援,如提供資助予黎太乘的士帶包包覆診。經黎太「特訓」後,包包已學懂基本自理能力,記者探訪當天,包包更指着排列整齊的鞋子滿意地說:「呢啲鞋都係我自己執㗎!」黎太說,「姊弟」相處雖短暫,但感情深厚,細佬會留起學校派的紅雞蛋,拿回家與包包一同分享。不太懂與人相處的包包也感受到細佬的心意,齊齊開心吃蛋。「姊弟」又不時牽住「姨姨」的手,「冧」爆的黎太滿足地說:「細佬會講『姨姨你係咪凍呀?我拎件衫畀你吖!』,包包又會話『叔叔你去咗返工,我都好掛住你呀!』。」寄養家長角色有限期,黎太明白「姊弟」終有一天會離「家」,雖不捨,但也要放手。她憐惜地摸着包包的頭道:「總希望有人領養佢,畀一個真正嘅家佢。」聖公會聖基道兒童院寄養服務查詢電話:3583 0411網頁: http://www.skhsch.org.hk社會服務◆匿名投訴恕不處理。一經投訴,本報保留刊登權利◆報料熱線:2929 0000◆社會服務熱線:2990 8288◆蘋果日報慈善基金:2990 8688◆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傳真:3711 2468◆網址: http://charity.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