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樹下:木樨花季 - 譚然

蘋果樹下:木樨花季 - 譚然

潘天壽先生寫字畫畫,往往喜歡在落款的時候寫上「某某開候」,某某就是代替某種花,常見老先生寫木樨,菊花等等。畫面內容也是花花草草,或者山水。縱橫的筆調和淋漓的水墨搭配上這樣詞很好看。給人視覺以外的遐想。今人寫字畫畫大多不重視這些,以為是小道,也有追摹前賢的,可是學不地道。什麼時候該寫,什麼時候不該寫,其實大有講究。

木樨就是桂花,離我家最近的公園裏種了很多木樨,桂花招人喜歡的原因不僅僅是開花時節香氣撲鼻。《長物志》裏說叢桂開時,真稱「香窟」,宜辟地二畝,取各種並植,結亭其中,不得顏以「天香」「小山」等語。更勿以他樹雜之。樹下地平如掌,潔不容唾。花落地即取以充食品。這一段話裏「地平如掌潔不容唾」最簡潔最傳神,「香窟香窟,天香,小山」都是文字典故,偏這八個字是寫生白描,不信去看,凡是種桂花的地方無不潔淨,即使只有一株桂花,樹冠下面方丈之地也是如此,讓人不忍唾之。
桂花多金黃色,稱金桂,又可以稱作「金粟」。蘇州怡園裏有一座金粟亭,我去的時候是冬天,不逢花季,估計種的應該都是金桂。家鄉的公園花圃還有丹桂,銀桂。花色一紅一白,丹桂最好看,紅彤彤的,不是那種鮮艷的大紅色,是朱紅如上等印泥一般,翠葉叢裏尤其顯眼。銀桂似乎尷尬,顏色不是銀白,微微帶點黃,有點像米色。花簇不如金桂丹桂茂密,從顏色上看也差了不少。

金粟的典故不知起於何時,還有一解源於釋教,乃過去佛之名,指維摩居士之前身。有謂出自《發迹經》、《思惟三昧經》。恕我愚鈍,這兩部經聞所未聞。因為李公麟的一卷《維摩演教圖》,對維摩居士有些印象,《維摩詰經》倒是在法源寺聽和尚講過。再有金粟山藏經紙,名字這麼好聽,可我至今也弄不清楚這種紙的底細。仁和許增光緒時刊《榆園叢刻》十種,收錄一堆講文玩的小書,其中有張燕昌撰《金粟箋說》一卷。看拍賣會上賣過金粟山的藏經,還有乾隆皇帝仿製的藏經紙。色澤古雅誘人,不說寫字作畫,就是拿來作引首扉頁襯紙也好看,足為古物增光添彩。有的是從經卷背面揭下來的背紙,隱約透着寫經墨痕,斑斑點點如湘妃竹,故宮舊藏書畫有乾隆題字的多見此類。
家鄉的民宅庭院花圃公園,慣見各種桂花,並不稀奇。後來去京都遊學才發現,原來桂花只能在南方的露天環境下生長,去北方即化為盆栽,《長物志》裏講的八個字北人難以體驗。最後一句說「花落地即取以充食品」,北方點心裏加入的大多是南方醃製成的糖桂花。木樨花開的初秋季節,南方菱角蓮蓬雞頭米也成熟了。有道甜點叫桂花雞頭米,白水白糖煮熟,點上一小撮桂花,甜香軟糯的味道此時最濃。我有位中學老師家在山裏,產茶也產桂花,他老父親每年都會窨製一些桂花茶,茶葉本身質地很好,再配上桂花的清香,秋陽醉人的季節喝上一杯一樣香甜。

來稿請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