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之後,滿街的選舉宣傳品都只能丟掉?有法子可以重用嗎?
例如橫額。
在鄉村地方好有用,鐵皮屋頂日曬雨淋很容易生銹穿洞,厚膠橫額正好鋪來防漏;又可以掛在鐵絲網上,當圍牆;有些狗屋並且可以用橫額砌成。落在農夫手上,用途更多了:蓋在地上減少長雜草、覆蓋廚餘和乾草做堆肥、甚至可以擋野豬──聽過有農夫說,橫額有膠味,野豬不喜歡走近。
陳曉蕾
關注可持續發展議題的記者,作品包括《剩食》、《有米》、《香港正菜》等,相信垃圾都是放錯位置的資源。
城市人呢?設計師有點子。設計團隊KaCaMa Design Lab一早便設計出精緻的「橫額燈」,並且演變成歌手謝安琪的誇張發光裙子,在舞台上大放光彩。民間博物館和香港當代文化中心亦曾經開辦過半年的年青設計師工作坊,負責人理大設計學院助理教授蕭競聰和一眾設計師,嘗試與社福界合作,利用橫額大量生產。這得到很多機構支持,貿易發展局很樂意把展覽會過後的橫額捐出來,展期過後由地氈到展板,全部都丟!一間戶外廣告公司也很踴躍捐橫額,他們提供一條龍服務,由生產、掛上去、拆下來,到丟掉,如果有人用,一來省下送去堆填區的運輸成本,二來也是向顧客招徠的賣點。
設計師對着小山般高的橫額想了又想。其中想到把橫額變成手袋,這已經開始生產,還得到環保組織地球之友合作推廣,但我最喜歡的點子,是在橫額底面印上虛線,讓人們可以自行拆下來「做手工」。
設計一,把較厚的橫額變成一格一格的儲物箱,可以吊起來,掛在衣櫃裏的那種。設計二,把較薄的橫額變成雨衣,設計師照着便利店買到的斗篷式雨衣,畫成簡單的紙樣,再請婦女組織「家縫」用衣車造出來,兩塊橫額的摺位會滲水,要再加多一條橫額綑邊。
兩個設計,似乎都要有「技術」……近年一直推freecycle的環保博客日青,則想到可以四四方方剪開橫額,再摺成小盒子放東西,這就連小學生也可以做到了。再推想下去,學生做手工,剪碎做旗仔佈置場地;家裏用來做防水袋、坐墊、桌布等等,反正就是一塊結實膠布,質地這樣耐用,可以不斷重用。
「其實有政黨已經聯絡我,說可以在選舉後捐出橫額,但條件是不可以見到候選人的樣子。」日青說。
不想顯示橫額上的資料,是很多商業機構普遍的想法,有銀行非正式捐過一些宣傳橫額給農夫,便是要求只可展示橫額的底面。對於選舉候選人,可能更擔心被醜化?
但想想,把橫額送去堆填區,長年累月埋在真空處理的垃圾山裏,也很可怕,隨時被尿布壓住幾十年!陰森森地講句:人死,橫額還在。
橫額當然亦可以回收,不過今年回收價大跌,連廢紙也沒市場,收集免費報紙拿去賣的也少了,塑膠回收價只怕更低。再者,就算由環保署的外判公司收集了,也只會是降級的循環回收downcycling,生產出更次的塑膠用品,反觀如果可以「升級」回收upcycling,通過設計或手工更好地再造,資源便能更好地利用。
出來參選,不就是想「為人民服務」?
按選舉法例,宣傳品要在十日內清拆,不如由得市民拆下來再用,到期才一次過把剩下的清掉,也省人手。
和一直推動「升級」回收的蕭競聰教授通了多個電話,他突然想起古思堯的棺材:「沒有膠布橫額前,選舉宣傳是用絲網印在木板上,古思堯以前就是用這些選舉木板,外面是黑色『棺材』,裏面見到一個個候選人的樣子!」
蕭競聰不禁說:「以前宣傳品要用很多人手去準備,現在印橫額旗仔都太容易了,數目一下字氾濫得好厲害,也就更浪費了。」
後 記
幾天前遇到古靈精怪的藝術家白雙全,談起又有新看法。
蕭競聰和日青不斷想的,都是實用的方法,再重用選舉宣傳品,白雙全卻想到進一步利用宣傳品的特點,例如顏色。可以把橫額全部剪成一條,看不見候選人的樣子,但顏色仍然是鮮明的象徵──那綠色的民主黨,可否和黃色的人民力量扭在一起?
又或者把所有泛民的橫額連在一起,製造「大和解」?
甚至所有候選人的嘴巴剪出來,拼成一張「政客圖」?
KaCaMa Design Lab
網址: http://www.dreamer-hk.com/product_design_KCM.html
SDWorks
網址: http://sdworks.sd.polyu.edu.hk/living-pi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