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尖:這是藝術片? - 毛尖

毛尖:這是藝術片? - 毛尖

新學期有一門中國電影課,講甚麼才能引起年輕人的興趣?一個學生建議,從地下電影開場,因為地下的一般比地上酷。
不過,到底甚麼叫地下電影,也沒有誰說得清。我去網上問專家,能不能推薦幾部好的國產地下電影?就有高人調侃說,《地道戰》。因此,更樸素地說,所謂地下電影,常常就是只能自己放給自己看的那些片子。
用電視機看電影,雖然受到很多技術論者的鄙夷,但就我個人而言,我看的絕大部份電影,都是大銀幕變小螢幕,而在我花了一個多星期,集中看了二十來部所謂中國地下電影之後,更覺得用電視機看電影也足夠了。不僅足夠,坦率地說,我幾乎有些邪惡地感到,廣電總局的某些決定是對的,因為大部份的地下電影都非常難看,比如我媽,我看任何一部地上電影,她都有興趣跟着看,但是我看的所有地下電影,她連一分鐘都不願浪費,她說,「太黑」。

舉一個例子。何建軍的《蔓延》算是一部不壞的地下電影,光從電影題材看,有點《小武》有點《蘇州河》。男主人公申明因為和女友搞了點色情活動被退學,由此他開始賣碟。因為生意,他穿梭酒吧、天橋和高校,為不同階層的人提供服務。理論上來說,申明這個人物設定很有戲,他可以像小武一樣閒蕩,也可以像馬達一樣奔跑,而且,聚焦在他身上的社會成份更複雜,完全可以藉此擺脫地下電影方程式:員警妓女性變態,黑燈瞎火長鏡頭。
但是,很快,員警出現,妓女出現,性變態出現,黑燈,瞎火,黑燈瞎火,最後,長鏡頭,電影結束。這就像,大學時代,看到長髮飄飄的男人,我們的門衛阿姨就會說,一看就知道是藝術系男小人,還混啥混!
不過,地下電影的「黑」社會方程式還只是形式,國產地下電影最沒希望的地方是,很多電影的藝術邏輯其實和廣電局完全一個思路。比如《蔓延》,着重表現了申明和一個寂寞大學女教師,一個熱愛電影的妓女,一對下崗夫妻,一個患愛滋的樂隊鼓手的交集。在表現這些人物時,電影的起承轉合卻很相恍惚。寂寞的大學女教師自己在家看碟,看着看着就模仿上了,就高了;愛電影的妓女和申明完事之後,說,我不要錢,只要五十張碟;下崗夫妻看完《低俗小說》,模仿策劃一起搶劫;樂隊鼓手呢,則用《大河之戀》給自己臨終的安慰…

嘿嘿,看上去都很藝術是不是?但是,這四組情節的中心意思是不是一個:電影的教化功能很強大,而廣電總局禁這禁那,也不就覺得電影的教化功能很可怕嗎!
電影中有一個細節,盜版小販給抓了,員警審問,有這樣的對話──
「賣毛片嗎?」
「沒有,絕對沒有。」
「這是甚麼?」
「這是藝術片。」…
「這還不是毛片?」
「不是,這是藝術片《感官世界》,講人性的。」
「少來這一套,講人性,我看呀,是只有性,沒有人,這就是毛片。」
雖然呢,這個細節諷刺的是不懂電影的員警,不過,想起把這張碟推薦給我的師兄,他不懷好意的介紹,「這部很藝術!」我就覺得,在人民群眾中間,「藝術片」已經淪為一個曖昧的辭彙,這就像在《蔓延》中,員警對毛片的定義也不算離譜。
最後呢,這個學期的電影課,我就特意選了一些影片氣候比較好的電影,以此修補地下電影對我視力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