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字咁淺:可持續中風服務 - 麥煒和

醫字咁淺:可持續中風服務 - 麥煒和

在筆者開始接受腦神經科訓練前一個月,即是1995年12月,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公佈了以溶栓劑rtPA治療急性中風的NINDS研究報告,在此之前,醫生處理中風不外乎舒緩、復康及預防等偏向保守的治療,但自NINDS以後,我們便有方法為患者切實地治癒中風──研究發現,在缺血性中風發生三小時內施行溶栓治療,能明顯提高患者完全康復的機會。
NINDS對香港日後的腦神經科發展有着深遠影響,醫療決策者亦明白溶栓治療的重要性,但要推行全港性普及服務其實有一定難度,公立醫院的流程是出名累贅及欠缺彈性的(請恕在下直言),要在短時間內為中風病人完成診斷、轉介及治療等程序並非易事。筆者的前輩張德輝教授自1998年開始實行試驗性的先導計劃,聯同本院急症室與放射診斷部優先處理中風患者,由於人手不足,我們當時只能提供有限度的溶栓治療。
大概十年前,當局首次投放資源統籌全港性的中風計劃,各醫院腦科部門在專家小組領導下,完成了一個跨聯網的大型學術研究;直至過去幾年,香港才陸續出現真正的急性中風服務。環觀能夠提供溶栓治療的部門,運作模式都各有不同──腦科醫生主導的、專科護士主導的、ICU主導的……筆者的醫院是將急症室與腦科病房聯成一線,以急症醫生及前線醫護為主導,腦科醫生透過Telemedicine作全天候支援,這樣便能解決腦科醫生當值人手不足的根本問題。
這說明了前線醫院會因應現有資源作出不同的調配來完成任務,與其以中央制訂的策略劃一地執行急性中風服務,不如讓各前線醫院自行摸索出最適合個別情況的運作模式。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 麥煒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