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港人踩單車熱潮持續,不少人捨得花費逾萬元購買新款戰車,或為單車裝備升級,但卻未必會投資到安全裝備上,容易樂極生悲。大埔那打素醫院去年接獲600宗單車受傷求診個案,常見為手腕或膊頭骨折;但有嚴重者因無戴頭盔致頭部受創。一年只跟朋友踩單車數次的「假日車手」更是受傷高危族。
記者:梁麗兒
大埔那打素醫院急症科副顧問醫生梁遠雄表示,去年600宗個案中,逾60%為男性,平均20至30歲,假日求診病人較平日多三倍,尤其長假期更是求診高峯期。受傷地點主要為吐露港、大尾篤等單車徑及新娘潭。逾半為四肢受傷、其次為面部、頭部等。傷勢一般為擦傷、撞傷或骨折,脫骱則佔15%;大部份人在急症室治理後可即日出院。
撞傷頭可致短暫失憶
較嚴重的個案中,有58人頭部受傷,多屬皮外傷,但有14人曾短暫失去知覺或失憶,有9人要住院,包括兩名頭顱骨折病人。另有兩名分別為21歲女子及40歲男子,分別出現骨折及顱內出血,幸好毋須手術,並已痊癒。
「好多踩單車受傷嘅病人,都係平時冇踩開,唔喺大埔區嘅單車徑出沒,到假日先踩車就發生意外嘅新手」。梁表示,導致意外的原因,臨床經驗顯示,多數人因落斜太快,未能及時煞車致連人帶車倒地。另一常見原因是跟車太貼,當緊急煞車時,撞到前車而受傷。此外,踩車時太貼行人路或石壆,容易因路面凹凸不平引發意外。
發生意外勿移動傷者
梁續指,踩單車須注意交通安全,車手應戴頭盔,而頭盔更應獲國際認證、尺碼合適及使用螢光顏色。意外發生後,應避免移動傷者或提供飲食,要盡快召救護車求助。該院去年的單車受傷個案中,有74人要轉介骨科治療。病人常見在發生意外時,手部或膊頭先落地,致手腕骨骨折、肩鎖關節脫骱或鎖骨骨折等。另有3、4名長者路人無辜被單車撞傷,跌倒後致股骨骨折入院做手術。該院急症室今年上半年也接獲300宗單車受傷個案,其中30宗要轉介骨科跟進。
大埔那打素醫院矯形及創傷科專科醫生何溥仁提醒市民,天氣炎熱時長時間運動,要定時補充水份,多飲水及電解質飲料,若發現小便較濃或量少,身體或已脫水,切記不要待口渴才飲水。
踩單車小貼士
• 落斜切忌太快,宜減速或落地推車
• 切忌跟車太貼
• 避免移動傷者或提供飲食,盡快報警求助
• 定時飲水或電解質飲料,補充流失水份,提防中暑
• 踩單車前一晚,應有充足睡眠
資料來源:大埔那打素醫院梁遠雄醫生及何溥仁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