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舉行十八大前夕,政經局勢波譎雲詭,國家副主席習近平突然缺席中美高層會議,惹來外界不少揣測。經濟形勢亦未見好轉,最新公佈8月製造業數據,再度墮入衰退困局;礙於政治局勢,人行有水放不得,只能靠逆回購措施,為市場止咳。但大部份國企及民企,均處於水荒狀態,企業互相拖數比比皆是,形成三角債困局,企業倒閉潮一觸即發,最壞情況更會引發火燒連環船,投資者不得不防。
水泥股 盈利急倒退
水泥產能過剩拖垮利潤,早前企業盈警不停早嚇壞人,業績曝光後再揭拖數負債一籮籮,行業身陷三角債漩渦是不爭事實,即使下半年有中央加大基建投資憧憬亦無補於事,股價重傷屢創新低,龍頭潤泥(1313)及中建材(3323)今年分別勁瀉40%及18%。
中建材現金大跌
據統計,內地上市的20間水泥股中期業績中,95%水泥股盈利按年下跌,超過五成錄得75%跌幅,35%更勁減逾八成,一成更由盈轉虧,情況駭人。港上市水泥股亦告淪陷之餘,營運亦見困局,堅持不預警的中建材半年盈利縱只減47%,但應收賬按年大幅飆升五倍至370億元(人民幣.下同),拖數額佔半年收入98%,超出應付賬的340億元,同時負債又增近七成至逾千億元,但現金卻只餘下不足140億元,市場大感愕然。
股價最重傷的潤泥,毛利率勁減12.3個百分點至20.8%,半年純利挫近七成至約6億港元,但拖欠的賬款及票據額增四成至逾30億港元,負債又近200億港元,財務惡化嚴重。而今年市值蒸發逾三成的中材(1893),近九成的半年營業額遭拖欠,涉203億元,為純利1.8億元的逾百倍,倘部份變成壞賬,隨時蠶食全年盈利,加入虧損大軍。
資源股 應收賬狂飆
國務院早前派出調查隊,調研煤炭鋼鐵等資源股行業,發現在產能過剩榜上,每次均有資源股足迹,反映四萬億救市後遺症仍在。事實上,多隻資源股的中期業績,更隱藏三角債危機。
忠旺短債漲六成
鋁材股中國忠旺(1333)上半年盈利錄得逾1.5倍增長,至10.4億元(人民幣.下同),但應收賬及應收票據卻高達8.34億元,較去年同期的3億元,勁增1.8倍,同一時間,應付賬及應付票據總額,亦由去年的19億元,倍增至38億元,反映拖數及被拖數情況急劇惡化。短債由去年的33.5億元,急飆近六成至53.2億元,集團現金結餘更由原來的186億元急減一半至91億元,倘情況持續,後市不容樂觀。
同樣情況亦在煤炭股身上出現,截至今年6月底止,兗煤(1171)中期應收賬及應收票據雖按年微跌8%至33億元,但應付賬及應付票據卻勁升3.6倍至65億元,拖數情況嚴重,負債亦大增29%至386億元。資產負債表轉差,加上煤價拾級而下,兗煤今年股價已累跌38%,明顯跑輸大市。
機械設備股 水緊股價瀉
工信部早前曾走遍全國,了解現時三角債的實際情況,直言問題對各行業有不同程度影響,機械設備板塊為其中一個重災區。
龍工今年挫61%
主要產銷輪式裝載機及挖掘機等的龍工(3339),受累市場對工程機械需求持續疲弱,截至今年6月底止中期業績嚴重走樣,純利勁插水76%至2.76億元(人民幣.下同),期內應收賬及應付票據攀升近兩成,雖然應付賬及應付票據回落近半,但短債(一年內到期債務)大增五成至5.8億元,期內手頭現金卻減少39%至14.7億元,水頭緊張迹象明顯。業績不濟加上資金緊張,令龍工股價今年持續下滑,今年暫錄得61%跌幅,認真誇張。
主打混凝土機及起重機的中聯重科(1157),情況較龍工稍好,除盈利錄得增長外,手頭現金只輕微減少5.6%,應付賬則下跌22%,僅應收賬惡化程度加深,增加四成,故今年以來股價只跌5.9%。至於原計劃來港上市的三一重工,今年首季應收賬及應付賬分別上升78%及88%,更要裁員3000人,以紓緩資金鏈壓力。
民企股 嚴防走佬潮
國企都要賴賬的年代,融資能力相對弱勢的民企更捉襟見肘,就算沒有渾水狙擊,不少民企股上半年負債及應付賬急升情況嚴重,部份更比國企誇張,另一場「走佬潮」恐隨時淹至,民企股因而狂遭拖售,熔盛(1011)、銀基(886)及雨潤(1068)今年市值齊齊蒸發一半。
雨潤資金鏈瀕斷
熔盛及雨潤半年盈利分別倒退八成及九成,前者若非獲省政府補貼,恐已虧損收場。有大行憂慮,各國三角債務趨深化,地方政府已處資金拮据,熔盛能否繼續獲補貼成疑。集團應付賬及負債齊齊大漲超過四成,共涉近380億元人民幣,同時遭拖數金額又增近倍,現金又較去年底少兩成,至48億元人民幣,財務狀況堪憂。同樣雨潤應付賬及負債近百億元,但現金僅餘32.7億元,資金問題急須解決。
另外,屢獲新世界(017)大股東鄭裕彤增持的銀基,截至3月底止全年業績揭露應付賬狂飆338倍至約1.8億元,但拖數額15億元,已佔收入一半,負債增1.4倍至1.5億元,現金卻大減68%至約1億元,並大削派息逾八成,資金情況顯然已見困難,難怪大股東無視大孖沙力挺,去年底及今年初大手掟貨。
小知識:三角債即連鎖拖數
三角債泛指企業之間互相拖欠債務的現象,即當一間企業拖數,另一企業收不了賬款亦要被迫拖數,引發一人欠款、多人賴數的連鎖效應。有分析認為,目前內地情況已屬「新三角債」,因為企業半年欠款總額屬天文數字,超過八萬億元人民幣,且還牽涉到金融機構及地方政府,情況更形混亂。
中國在80年代後期曾掀起三角債風波,當時經濟因過度擴張,以致產能過剩並積壓存貨,資金回籠受礙,各企業因而互相拖欠,1991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朱鎔基便發起「討債風暴」清債,直至翌年中央重新放鬆銀根,問題才獲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