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港交所(388)冠以「全球首隻上市」頭銜的人民幣可交收貨幣期貨,將於本月17日登場。但市場普遍對產品成效抱觀望態度,預期初期反應慢熱,意義大於實際,主要只能吸引有對冲需要的零售投資者。 記者:李芳芳
現時投資者主要通過銀行場外交易市場(OTC,Over-the-counter),買賣人民幣遠期不交收合約(NDF,Non-Delivery Forward),或人民幣遠期交收合約(DF),對冲美元兌人民幣的滙率風險。
由於該類產品專門針對企業或者機構投資者,銀行設置較高的入場門檻,一般散戶只能望門興嘆。
不受每日兌換上限限制
相比之下,港交所的人民幣期貨是向所有投資者敞開大門。該產品每張合約金額為10萬美元,相當於78萬港元,按其現時估計按金水平為合約名義價值的1%至2%計(實際水平有待公佈),入場門檻僅約7000至1.3萬元(人民幣.下同)。而每張合約的交易徵費只為8元。
人民幣期貨的運作模式,是在合約到期時,要求買方支付以最後結算價計算的人民幣金額,收取合約指定的美元金額。整個買賣環節,包括提前平倉,在報價、按金和結算均以人民幣計算,惟獨賣方在合約到期時須牽涉繳付美元。合約根據本港離岸人民幣(CNH)滙率作定價基礎。若不選擇實貨交收,應於最後交易日或之前平倉或轉倉至其他合約月份。投資者買賣該產品不受每日每人2萬元兌換上限的限制。
槓桿比率達50至100倍
產品由市場莊家(有待委任,市傳將為滙豐)提供連續的雙向報價,最高差價為30個價位(即0.0030),最低報價單位為10張合約。其最低波幅為0.0001元,即每點價值為10元。合約年期不能如OTC市場般靈活可度身定做,只能固定在現月、下三個月及之後三個季月,即投資者在產品推出時可買到10月、11月、12月,以及明年1月、3月、6月和9月的合約。
要從中獲利,關鍵是捕捉影響人民幣滙率走勢的因素,例如內地國策及進出口指數等。但需承受相應的槓桿風險,人民幣期貨槓桿比率估計可達50至100倍,較其他期貨衍生工具高,投資者看錯方向,招致按金以外的額外損失。
部份證券行已經摩拳擦掌,準備入場分一杯羹。耀才證券總經理陳啟峰表示,投資者開設期貨戶口便可入場參與,該行將為每張人民幣期貨合約收取約20元佣金,首1個月免佣。開倉時,客戶戶口內若有充足港元,便毋須即時兌換人民幣作按金。
輝立証券期貨部高級交易員汪建成指出,該公司佣金估計每張收取40至70元,惟按金一定要支付人民幣;預期產品主要吸引有兌換需要的內地客及廠家。
人民幣期貨玩法
買賣實例
每張合約10萬美元,交易所徵費8元人民幣;假設每張合約按金為7000元人民幣,券商佣金為20元人民幣
看升
目標:人民幣兌美元滙價由6.36升值至6.32
做法:於9月在6.36價位出售10張12月到期合約
成本:人民幣(按金7000元+徵費8元+佣金20元)×10張=70,280元人民幣
獲利:人民幣〔(6.36-6.32)×合約價100000-徵費8元-佣金20元〕×10張=39720元人民幣
看跌
目標:人民幣兌美元滙價由6.36貶值至6.4
做法:於9月在6.36價位購入10張12月到期合約
成本:人民幣(按金7,000元+徵費8元+佣金20元)×10張=70280元人民幣
獲利:人民幣〔(6.4-6.36)×合約價100000-徵費8元-佣金20元〕×10張=39720元人民幣
交投仍旺:場外交易壟斷人幣對冲
本港人民幣對冲產品,現時主要由銀行場外交易(OTC)市場壟斷。其實早於2005年人民幣實施滙改後,逾十間銀行已捕捉機遇,推出過零售化的人民幣遠期不交收合約(NDF),惟面世不久便夭折。
人民幣NDF合約,與人民幣期貨最主要的區別,是不牽涉人民幣現貨交收,而只按原先買賣雙方訂立的合約價格,與到期日滙率的差價進行結算,盈虧均為美元金額。當年的零售人民幣NDF合約,每張1萬美元;買賣具槓桿效應,散戶可以孖展入市,按金最少只需20%,即最低門檻1.56萬元,年期最長1年。港交所(388)05年亦有意推出人民幣NDF,惟其後無疾而終。
日成交100億美元
東亞銀行(023)貨幣及利率交易部主管陳德祥表示,當年市場對人民幣的認受性不高,而且人民幣每日波幅限制在0.5%,投資者難獲利,一天僅幾張合約成交;銀行銷售程序繁複,產品利潤率只0.02%。
企業及機構投資者是OTC市場的主要參與者,渣打香港東北亞區定息收入貨幣及商品交易部總經理馮思果指,現時OTC市場每日交收及不交收的人民幣遠期合約成交量雖較去年高峯期回落兩至三成,但仍達80億至100億美元,其中超過七成是可交收人民幣的遠期合約。另新加坡較早發展場外不交收人民幣遠期合約,搶佔不少生意。
失敗例子:推日轉期滙7年玩完
人民幣期貨並非港交所(388)首項貨幣期貨產品,早於1995年已推出過外滙期貨,由當時未併入港交所的期貨交易所提供日轉期滙買賣,貨幣種類包括德國馬克、日圓、英鎊及歐元等,可惜交投量甚低,落得慘淡收場。
以美元兌換單位的日轉期滙,97年高峯期全年成交合約達25萬張,其後成交持續萎縮,至2001年大降至僅4000張,淪為無利可圖的產品。港交所終於在2002年5月撤銷所有日轉期滙期貨合約的上市買賣。十年後港交所捲土重來,以人民幣產品掛帥,成敗未料。
交通銀行香港分行經濟及策略師何文俊認為,當年日轉期滙面對的問題,是獲利模式與市場上的外滙孖展產品相撞,產品卻無獨特優勢誘使投資者參與;但人民幣期貨是國策性產品,有助人民幣走向國際化,重蹈覆徹的可能性較小。
人民幣貨幣期貨詳情
合約:美元兌人民幣期貨
交易代碼:CUS
合約月份:即月、下三個月及之後的三個季月
合約金額:10萬美元,即78萬港元
合約最低波幅:0.0001元人民幣(小數點後第4個位)
交易時間:上午9時正至下午4時15分
最後結算日:合約月份的第三個星期三
最後交易日:最後結算日之前兩個營業日
最後結算價:財資市場公會在最後交易日上午11時15分公佈的美元兌人民幣(CNH)即期滙率定盤價
結算方式:由賣方繳付合約指定的美元金額,買方則繳付以最後結算價計算的人民幣金額
交易所費用:8元人民幣
市場反應:商家唔玩 免招潛在損失
企業及金融機構投資者現時是市場上進行人民幣滙率對冲活動的主要參與者,但對人民幣期貨的出台反應平淡。知名對冲基金經理錢志健表示,相信兩類投資者慣常使用銀行場外交易市場,無必要將交易轉移至場內。
他指出,港交所新產品可增加投資者選擇,吸引難以進入場外交易市場的零售投資者,作槓桿式投資逐利,以及規模較小的對冲基金和中小企考慮參與。但他認為,現時人民幣滙率波幅有限,並非推出該產品適當時機,料初期在場內的流動性較弱。
空調出口商志高控股(449),每年有四成收入以美元結算,單是去年海外銷售額便達37.7億元(人民幣.下同)。每年6至7月常規收到大量美元貨款,若人民幣呈現轉強態勢,該公司會提早半年至一年買入可交收人民幣遠期合約(DF),鎖定該筆收入的滙率,每年對冲額度佔預期海外銷售額約一半。這意味須對冲的美元金額高達近19億元。
不過,志高財務總監兼公司秘書梁漢文表示,暫時無意參與人民幣期貨市場。該公司對冲活動保守,並非為炒賣獲利,需時研究新平台,如該產品含槓桿式操作,當滙率反方向走,可能招致較大損失。
志高目前主要交易對手是內地銀行,「成本合理,風險可控,而且價格透明,操作簡單,網上或電話銀行都可即刻開出買賣價和日期」。人民幣今年以來已累計貶值近1%,對這類收美元支付人民幣的企業有利。他坦言,預期未來人民幣波幅滙率減少,今年已減少對冲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