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社會運動,都需要一個「議題」,還需要一個「地點」(location),把群眾及媒體的「眼球」(視點)聚焦起來,而政府的策略則是千方百計地打散這個能聚焦的「議題」和「地點」,透過所謂的「協商」將議題「模糊化」,呼籲群眾散去,進入會議室,令運動失去「地點」,而失去了聚焦的「地點」,媒體就會散去,政府很容易就可以重奪「議題設定」(agenda setting)的權力。是以,為甚麼「佔領華爾街運動」要佔領中環滙豐銀行地面通道,為甚麼八九民運要佔據天安門,而「反國教」要佔據政府總部廣場,退不得!一旦退了下來,國民教育這個議題的發展方向就會重落政府手中。
政府想「反國教」人士「撤」,「反國教」運動者要政府「撤」,「反國教」人士若是撤了,效果就是把議題「切」了,那麼政府是肯定不會「撤」的了,但若是政府答應撤了,仍然有機會捲土重來,就像《基本法》二十三條,一直都在政府的行事曆中,伺機再推。是以香港市民必須時刻警醒,監察政府的政策,並像這次「反國教」運動一樣,民間自發,不讓政黨玷污議題,才能牽動人心,投入運動。
徐少驊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