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威尼斯專訪<br> 電戲道:陳可辛狠批中國模式

《蘋果》威尼斯專訪
電戲道:陳可辛狠批中國模式

香港政府要借國民教育洗腦,其實洗腦早在電影工業開展。合拍片的糖衣背後是要你犧牲部份普世價值,可喜的是市民大可用門票說不,犯不着以絕食來乞求。說遠了,很早已經從事合拍電影,同樣被稱為長毛的陳可辛,他的《投名狀》很早已達億元票房,既得利益者表示沒放棄過港產片。同時他希望藉擔任今屆威尼斯影展的評審,告誡部份內地傳媒,不要凡事將事件放大,就如今年影展沒有華語片競賽,就自我幻想出種種陰謀,並狠批內地民族主義抬頭,緣起於民族自卑這可悲的事實,大膽言論背後是一課很好的國民課題。
撰文:文國駿

香港導演陳可辛(Peter)今年獲邀成為今屆威尼斯影展評審之一,亦是唯一的華人代表,日前他在當地接受本報專訪,大會規定他不能討論有關今屆電影的問題及評分準則,不過今年不少媒體都找他問同一問題,Peter說:「之前好多內地記者都打畀我,問我有關今屆冇華語片參與競賽單元嘅問題,我同佢講我唔答得唔得,因為我係一個好唔民族主義嘅人。」

民族自卑唔健康

對於競賽電影中沒有華語片一事,被華語媒體無限放大重提,Peter自言看不過眼,狠批是內地部份人的民族主義作祟加上自我膨脹,變成所有事都理所當然,他說:「中國民族主義近年太犀利,影響埋港、台。大家都將文化外輸睇成太大嘅一件事,可能中國呢幾百年國運唔好,近年稍為好啲就將呢樣嘢(民族主義)無限放大。每一個人都體驗緊成就,唔使乜嘢都祖國前、祖國後,家又唔係搞奧運,當然我咁講喺內地嚟講非常之唔主旋律,不過電影真係唔應該咁樣分法。其實民族主義係來自民族自卑,冇自卑又點會有呢樣嘢?其實係幾可悲嘅一件事,好唔健康。」
Peter表示電影節有甚麼電影入圍,從來都是彩數掛帥,不應該將事件陰謀化,他笑說:「有乜嘢戲參展好睇天時地利,今年好多參展電影會喺9月、10月上映,所以用影展做宣傳平台。同埋我同上屆威尼斯主席中國通Marco Muller好好朋友,而且Marco好鍾意華語電影,咁多年佢都冇邀請過我做評審,反而新主席Alberto Barbera同我唔相識反而叫我做,咁又點解釋,唔通又有陰謀呀。」

威尼斯影展一班評審來自不同國家,陳可辛(右二)表示像去了夏令營。

陳可辛的新作《中國先生》有(左起)佟大為、黃曉明及鄧超三大型男助陣。劇照

北上發展廢武功

Peter說得狠亦是親身體會,08年他曾憑中港合拍電影《投名狀》進佔內地億元票房,接下來跟導演陳德森合作,監製了《十月圍城》的票房更超越《投》片。不過當中經歷的苦,只有當事人才能了解,Peter表示那些年真的可以用有苦自己知來形容,他說:「唔係講風凉話,嗰幾年真係為勢所迫『被拍大片』,大製作呢三個字對我嚟講都幾諷刺,我唔係大製作出身,只係近年『被大製作』慣咗,我其實都好困擾,拍咗呢幾年之後個人已經攰到不得了,當然北上合拍片已經係市場大勢所趨,要躲要避都唔得。」
初到內地拍攝Peter表示感覺自己像被廢了武功一樣:「我嘅強項係情懷同集體回憶,但香港導演返到去好難拍到地道嘢,因為成長經驗唔同。所以就『被大製作』咗幾年,事實當然痛苦啦,連想喺現場改句對白都好難。」
對慣港式的機靈百變要投入一板一眼的製作模式,Peter一早已學懂為自我釋懷:「其實用心拍嘅話,大片都可以有小品情感喺入面。好似《投名狀》李連杰幾場文戲都係我喜歡拍嘅嘢;細緻嘅情感有血有肉嘅人性,不過同時要兼顧啲我唔鍾意嘅嘢,嗰時諗起要調動800個臨時演員個頭就痛。」雖然對內地題材缺乏自信,但Peter表示近日拍攝新作《中國先生》令他跨過了一重心理障礙,他接着說:「今次拍得好有共鳴,雖然我冇內地80年代嘅生活經驗,但相信情懷都係一樣。」

李連杰跟陳可辛合作的《投名狀》在內地有非常好的票房。劇照

陳可辛監製的《十月圍城》獲多個獎項外,成績不俗。

評審準則情為先

重談第一次擔當國際影展評審,Peter笑言感覺像去了電影夏令營:「以前香港電影節會一早預晒睇邊十幾套戲,但最後都可能因為要做嘢,最多都係睇得三套。今次就係『被睇戲』強迫睇十幾套戲,不過唔使買飛,同時間又可以同一班唔同地方嘅電影人交流,係一件好賞心嘅事,好似約咗班朋友睇戲咁。當然大家睇法有差別,但氣氛好好。我自己評戲會以情行先,主要睇吓邊套電影可以先觸動到我情緒,先再去分析。」

拍港產片心不死

洗腦洗不掉純港式電影,早前彭浩翔的電影《低俗喜劇》還原港產片的基本,創造了亮麗的票房,同樣拍港片出身的陳可辛不諱言有朝一日會重投懷抱,他說:「會,不過一定唔會係為賺錢去拍。拍嘅動機都會係作為保育一種文化同香港精神價值觀。」

一套《低俗喜劇》令人驚醒到港式電影依然有生存空間。劇照

致力發掘新血

陳可辛續說:「喺大中華呢個民族意識咁強嘅體系入面,香港價值觀同文化好快消失係意料中事,我哋改變唔到,但係唔代表乜嘢都唔做。往後我希望可以發掘多啲新血,為香港影壇播種,希望本土核心價值透過電影傳承落去,有第二個王家衛、杜琪峯,一代一代傳承落去。」

拍港片出身的陳可辛希望有機會培育新人,作為港產片的傳承。

港影圈正期待另一個杜琪峯(圖)及王家衛的出現。資料圖片

王家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