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感之都要運動起來

動感之都要運動起來

倫敦奧運,在港掀起了一股「運動」狂熱。數以萬計的香港市民「捱更抵夜」,深夜守候電視機前,觀看賽事直播,為其支持的健兒和隊伍喝采。一時間,運動彷彿成了大家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倫奧落幕,喝采過後,大眾的「運動」熱情能否延續呢? 有多少人因此深受啟發,身體力行,運動起來呢?抑或是各自回歸原來生活,或將視線轉移到另一新鮮事上。

對奧運的投入,對大部份人來說,只限於電視熒幕前的瘋狂,「運動」只是一項不用流汗的休閒觀賞娛樂,運動明星就像演員、歌手般,是大眾崇拜的偶像,喜歡運動明星的人,未必喜歡運動,甚至從未試過該項運動。
據衛生署2010年的調查顯示,港人普遍缺乏運動,少於一半人口每天進行10分鐘運動。相反,根據益普索一項調查指出,港人平均每天花140分鐘看電視、145分鐘上網。

奧運精神延續下去

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在倫奧的開幕禮上表示:「希望奧運能夠啟發年輕人,了解運動的價值。」就像香港的奧運傳奇——「風之后」李麗珊的摘金、「牛下車神」李慧詩的拼搏,令港人亢奮歡呼。
談論賽事、支持選手、以至購買運動服飾,以觀眾的角度來支持運動,比比皆是。不過,16年來香港的三面奧運獎牌,似乎成就不了全城運動文化,讓大眾將運動融入生活當中。
其實,要把運動帶到日常生活,實踐起來並非難事。香港擁有24個美麗的郊野公園,閒時可以在那裏邊散步邊欣賞風景,同時鍛鍊身體;平日出入,捨電梯取樓梯,已是運動。我們的城市需要把奧運精神傳承,我們的社會需要更大力推廣,並將運動普及化。
推廣運動需要環境氛圍,亦要互相鼓勵,父母與子女、上司與下屬、老師與學生以及朋輩間,透過分享運動喜好和興趣、鼓勵和積極參與,將大大有助運動的普及。

筆者比賽當天,為攝氏零下3度。賽道崎嶇,跑手要步步為營。

企業宜辦各樣運動

除了家長的身教,還有社會領袖的示範。以偉易達(303)主席黃子欣及利豐(494)主席馮國綸兩人為例,他們都是「大忙人」,同樣在忙中不忘運動。如果想踫上兩位長跑愛好者,不妨到寶雲道走一趟。
至於僱主,就更能藉着舉辦各項體育活動,建立公司的體育文化,恒生銀行(011)就是一個例子。我們籌辦了各式各樣運動供員工及親友參加,務求讓他們找到適合的項目,去年總共吸引超過2萬人次參與。單是每年一度的運動日,就有多達1400名員工及親友參加。
企業更可透過贊助慈善體育活動,例如:樂施毅行者、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迪士尼慈善跑等,支持員工多做運動。員工以外,恒生亦致力支持培養本地精英運動員,在社會上推廣運動。
恒生自1996年與香港體育學院合辦「恒生優秀運動員獎勵計劃」,至今已發放逾2800萬元獎金予351位本地運動員,以肯定及鼓勵他們在體育上的成就。剛在倫敦奧運為香港贏得銅牌的李慧詩,就將會得到75萬元的獎金。
除了這項長期承諾,恒生亦自1991年投放超過3100萬元贊助乒乓球訓練及發展項目,並於2001年,與香港乒乓總會合作開辦「恒生乒乓球學院」,至今已經培訓近20萬名青少年。

培養全民體育文化

我於40多歲時,與馬拉松結緣,當時受一位熱愛跑步的同事楊子江啟迪。10年來,我跑過五大洲,共完成了36項馬拉松及超級馬拉松。三個月前,我成為第一位完成丹增.希拉里珠穆朗瑪峰馬拉松賽事的香港人,該賽事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馬拉松。我常與身邊的友人分享這項運動的樂趣,我的秘書陳玉玲(Pauline)也因此成為長跑愛好者,完成了10個10公里及半馬賽事!
香港作為「動感之都」,不單營商環境要「起動」,連個人層面亦要充滿魄力。積極推廣運動,培養全民體育文化,誠邀大家一同「起步」!

作者為恒生銀行傳訊及企業責任總監張樹槐,是馬拉松達人,曾在全球五大洲完成36項馬拉松及超級馬拉松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