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預測中風不容易,現時可透過磁力共振檢查了解病人的腦血管狀況,從而評估中風危機,但檢查費用昂貴,植入心臟起搏器等病人更不宜做檢查。中文大學成功研發全自動化視網膜圖像分析系統,使用普通的「眼底相」,數秒鐘即可透過分析新生血管分佈、血管彎曲度等數據,評估病人中風機率,既便宜又快捷,令病人可及早預防。記者:張文傑
系統由中大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生物統計學學部主管徐仲鍈的研究團隊研發,他表示,俗稱眼底相的眼底血管圖像,一直應用於評估糖尿病患者有否出現視網膜病變。由於眼底血管與腦血管來源相同,故也可反映病人的腦血管狀況,例如血管有否閉塞或收窄等。他說,以往要用人手計算眼底血管數據,非常複雜及費時,並需眼科醫生協助,研究團隊最近成功以嶄新計算程式和先進的生物統計學,開發了全自動化視網膜圖像分析系統,透過分析眼底血管直徑、分支角度、彎曲度及對稱度等,有效評估中風機率。系統將眼底相傳送到伺服器,程式會自動分解每點的像素,數秒鐘可完成計算,並顯示檢查結果屬正常或不正常。為了測試系統準確度,研究團隊率先測試400名糖尿病患者的眼底相,當中249人患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其餘151人為對照組,經系統快速檢驗後,發現測試病變的準確度達94%。
準確度逾八成
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教授莫仲棠表示,其後將系統應用在中風患者評估上,檢驗244名平均年齡65歲病人的眼底相,當中一半為中風患者,其餘為對照組,結果正確檢測到110名中風患者與104人名非中風患者,準確度分別達90%及85%。莫仲棠表示正進行一項有800人參與的大型研究,目的是比較該系統與磁力共振檢查的結果,比對兩者準確度是否相近,估計兩年後有結果,若成效理想可廣泛應用,「每次做磁力共振檢查隨時要幾千蚊,有啲人又唔啱做,如果用呢個系統會更快更平」。他希望系統普及後,對被評估為中風高危的人士可起到警惕作用,提醒他們要戒煙及注意飲食以預防中風。